本报记者 赵雪
2006年到西安,2008年就决计定居西安了。说起原因,董继勇表示,自己是被北方人的热情所打动了。
“西安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让我留下来的最主要原因是西安人不排外,在这里能让人找到一种归属感。”像许许多多的城市建设者一样,董继勇表示,自己的工作地点经常变换,“从业20多年,全国大小城市基本跑遍了。2008年以后,我虽然把家安在了西安,基本上也还是在到处跑着。”
幸福林带项目启动建设后,董继勇被公司从别的项目召回,担任该项目三工区项目经理一职。
他觉得公司能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自己,既有一种殊荣,也感到压力巨大。
做项目不仅要做好围墙内的工作
“以前干项目简单来说就是围墙里面盖个楼,一个项目经理领着几个人成立几个部门就行了,但对于这个项目,不光是围墙内要管,围墙外也有很多工作。”董继勇说,公司想了很多策略,首先是将管理细化,成立多个职能部门,使得分工更加明确、具体,“基本实现了全方位、无死角的精细化管理。比如说热力、天然气和自来水的管线迁改,我们就有三组人马,而且专业对口,这样的话管理起来就规范得多。一旦出现问题就知道该找谁,解决问题会更高效。”
项目充分借助航拍手段,现场配备无人机,每天巡查一遍工地。“以前的监管只是地面的,难保有些地方监管不到位,现在有了航拍技术能实现全方位监管。”说着,董继勇打开了手机,通过监控平台给记者展示工地实况,有人施工的地方,清晰可见工人的操作状态,没人的地方,哪怕有1平方米裸露土方未覆盖也清晰可见。
他说,公司要求项目经理每周最少一次带队巡查工地,进行安全巡查、了解生产进度。“但是不在工地就无法全面掌握现场施工情况,这个项目很好的一点就是安装摄像头之后,我可以24小时对工区进行全方位监管,哪怕不在工地也能随时查看。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即时处理。”
除此以外,BIM技术在幸福林带的运用是一次卓有成效的案例,董继勇说,幸福林带项目利用BIM+VR虚拟现实技术配合,进行施工部署和流水段划分,合理安排各工序和专业分包施工进度,严格控制各项工程工期,减少了不必要的返工、窝工,不仅确保整个项目的施工进度顺利进行,还大大提升了工程整体质量。
希望尽早让市民受益
山水之城,华夏故都。幸福林带——这个一度被搁置了半个多世纪的巨大工程承载着西安城东多少百姓的期许与梦想,该项目一旦建成,这片纵贯南北的幸福长廊将为西安东城环绕上一条耀眼夺目的绿色项链。
据了解,2016年11月2日正式开工破土的幸福林带位于西安市新城区幸福路与万寿路之间,全长5.8公里,宽140米。项目建设工程包括林带景观、市政道路、综合管廊、地铁站点和地下空间五部分,总投资高达200亿元之巨。
按照规划方案,项目建成之时,地面将会有参天古木、四季鲜花,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地下建筑设施立体分布井井有条,地下一层一半为城市公共设施(包括展览馆、图书馆、体育馆、电影院等),另一半经营设施商贾云集,日常百货高端名品一站购齐;地下二层设立面积达32万平方米的停车场,可停放车辆9000余辆,将会有效缓解城东停车难问题;地下三层地铁8号线呼啸而过,中间还可与1号、6号线周到换乘。
“幸福林带可以让城东百姓真正享受到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生活环境。这个项目的建成将会为古城平添强劲绿肺,城市肺活量勃然飙升。”董继勇说,从平时大家对项目工作的支持和施工进展的关注度上可以感受到百姓对这个项目的期待。所以,更害怕辜负西安百姓的热忱。
“我们现在的办公地点原是别的单位在用,一听说我们要过来建设幸福林带,人家就主动把地方腾出来给我们了。”董继勇感慨地说:“拓展幸福空间本来就是我们中建人的使命,看到城东百姓对这个项目翘首期盼,我们也希望把这个工程尽早做完,让各方领导满意,让市民早日受益。”
新闻推荐
华商报讯(记者卿荣波)昨日下午,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院长董治宝教授从西安市公安局副局长赵亚平手上接过自己的第一个户口本。他说,之前在兰州一直是集体户口,去年8月和他的团队来到西安...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