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厅门小学非常注重凝聚教育当中的每个环节,以精神引领、制度维护、行为体现为重点,着力打造“七彩的童年习惯的力量”校园文化氛围。在建设“七彩的童年,习惯的力量”校园文化中,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让学校有了载体和抓手。研学旅行的推出,就是为了本着在丰富孩子学习生活的基础,让学生们于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体会思维的开放,行为的规范。这正是东厅门小学“七彩的童年,习惯的力量”的校园文化所需要的。可以说,研学旅行的践行,是“给孩子童年增色彩,给我们的习惯树行为”。学校研学旅行以“学习、规范、体验”为重点,关注孩子对世界的学习认知,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孩子和集体之间的归属与责任。
学习认知
这是学校研学旅行第一个层面的内容。就是让同学们走出课堂,让同学们的课堂走在路上,去亲身体验课本上无法感受到的知识。
这些知识包括课本知识延展、生活常识、自然科学知识、实践操作探索等。一至三年级同学走进自然,感受神奇的大自然,开阔眼界,认识世界,培养兴趣;四五年级同学走进乡间地头,自己耕种、收获,体验农耕文化,感受劳动的辛劳、粮食的来之不易;六年级同学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系列研学,到芸阁书院学六礼,徒步走城墙,参观碑林博物馆,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爱家乡,爱国家,增强民族自豪感。
活动中,学校注重给学生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内容:邀请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老师给学生进行专业化的讲解,一定让孩子们不虚此行。学校专门邀请对明城墙历史文化有研究的专家教授随行讲解;走进田间地头邀请的是当地有农村生活经验的老校长为孩子介绍各种农作物及种植收获常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对课本知识进行了强化和延展,同时将生活常识、生活技巧等广泛渗透进来,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自己实践、动手操作中,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增加了知识的容量,也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愿望。
规范行为
习惯培养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研学旅行就成了规范、强化学生行为的一个有力途径,也是习惯培养落地生根的活动。校园里,学生看到垃圾,会自觉捡起来扔进垃圾桶;会注意听老师的讲话,会排队礼让,这是因为学校有行为规范,有规矩,都能够按照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一出校门,往往就对自己的要求放松。
在研学旅行中学校有意识地去为孩子们树习惯。在整个研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行为有着严格的规范约束,从文明礼仪的角度训练学生做一个有素质的小学生,让文明成为习惯,让学生走到哪里都能彰显出自己的风采。比如要求队列整齐,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车上不能吃零食,吃饭就餐全以小组为单位,排好队,有序参观;听讲解时不说话,保持安静,不随意打断别人,有疑问等讲解结束后再问、自带一个垃圾袋,自己的垃圾都随身携带,最后带回学校或者扔到指定的地方。这些一个个看似简单的行为规范,要形成习惯却需要不断反复地训练和巩固,在研学的过程中自然地培养行为习惯。
情感体验
研学旅行的第三个层面就是让学生在经历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在研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困难和不适,通过同学之间肩并肩,同甘苦,达到重新认识自己、认识朋友、认识生活,体会一份艰辛,收获一份责任。
春种秋收活动,通过辛苦劳动,体验农民劳动的不易,知道珍惜粮食。真切地接触了农民的生活,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
徒步15公里研学,中途很多学生腿疼脚疼,有的学生的确很难坚持,但要完成研学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就是一个考验,需要意志力的支撑,这种情感体验一般情况下很难有,而研学中学生们感受到了。
还有活动中同伴的互助、老师一路的陪伴,学生之间相互鼓励等,都为同学们留下很深刻的情感体验,为此在随后的后研学活动中,孩子们都能写下满满的感悟。
学校何新照告诉记者:研学旅行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唯有知行合一,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真谛。学校的研学旅行活动也在摸索中前行,但我们相信,每次活动后,都认真总结反思,用我们的坚持和努力,做好教育事业,本着这份初心,再小的步伐都是前进!
本报记者关荣
新闻推荐
在全国楼市调控维持收紧态势,且推动进入“租购并举”、“租售同权”、长租市场等新时代的大环境下,存量二手房源的交易也风生水起。2017年全国大部分城市楼市调控,受限售、限签等政策影响,一手供应下...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