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格 记者 吕扬
要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振兴中华联系起来,这就要了解民族、了解社会,更多地接触广大群众。通过这些再好好想一想该怎么去做,才能更好地把我们的科技知识用到“科教兴国”上,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保铮
2017年12月1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保铮院士迎来了90岁生日。
作为中国雷达与信号处理学科的领军人物,保铮院士参与了大量重要雷达装备的技术咨询、方案论证和技术把关工作,提出了大量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被誉为雷达界的“裁判长”。
一位“敢”超国际的科研工作者
1974年冬季,保铮提出要自主研制解决当时国产雷达动目标显示的数字化设备的方案。大约一年之后,上级同意了他的方案。
当时,国外雷达数字信号处理器发展迅速。但保铮认为,我们不仅要会“模仿”,更应寻求“超越”。他认为,中国雷达向数字信号处理的转变应是全面的,应考虑研制通用的,要能用于国内现有雷达的动目标显示器。
在学校的支持下,由保铮带领的8人科研小组成立了,开始了追赶技术前沿的艰辛“旅程”。1976年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保铮终于带领小组成员成功研制出0.5微秒数字动目标显示器,打破了当时国外1微秒的技术指标。
随后几年,研究小组再次取得突破,研制出了0.2微秒数字动目标显示器。这项技术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将数字技术应用到了雷达中,相比传统的模拟设备,使用数字动目标显示器,不仅性能更加优越,而且可靠性和稳定性也更高。该项目在1980年获得了四机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同时,在多个相关领域,保铮带领着团队取得的成果,都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
一位心系国防的老教授
1967年,中国研制、改装了第一架预警机——“空警一号”。但是,当时的机载雷达在探测低空目标时,受地面杂波影响,效果非常不理想。
如何才能减少地面杂波对机载雷达产生的影响?
1985年招收第一届博士生后,保铮在没有经费支持的情况下,针对这个问题,带领学生开始了空时二维信号处理研究的艰辛探索,当时这些研究工作在国内是绝对领先的。
此后,保铮带领学生先后发表了《机载雷达空时二维信号处理》《一种具有容差能力的机载雷达二维自适应信号处理器》等十几篇文章。1992年,研究小组完成了从系统、信号处理方案、硬件构成的全部预警机雷达方案论证。
可以说,保铮带领学生在这个时期的研究奠定了我国预警机雷达的理论基础,并逐步为西电打造了“雷达信号处理”这一特色学科。
从最初为研制动目标显示成立的8人科研小组,到后来的雷达研究室,再到电子工程研究所,最后发展为1992年成立的国防雷达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保铮带领他的同事们,在各个时期都有标志性的成果诞生。
一位守着“旺火炉”的好老师
从1985年招收第一批博士生开始,保铮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学生,就像一个燃烧不灭的“旺火炉”。
2015年,王永良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位1990年至1994年跟随保铮研究空时二维自适应信号处理的博士生,在毕业之后见到保铮时曾感激地说:“是您那时候给我们制定的方向好……”
在保铮的博士生中,有3位获得全国百篇优秀论文提名奖,4位获得全国百篇优秀论文奖。
2016年获得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杜兰回忆道:“读研时,我有一篇论文交给保铮老师,刚过了一两天,老师让我去取,我拿回来一看,论文上写满了各种修改意见,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甚至每个坐标的标注。一些写得不好的段落,老师直接划掉后另附稿纸重新写。”
虽已是90岁高龄,保铮院士却仍旧心系学生的成长和西电的发展。他不止一次说:希望我们的师生能够真正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走在国际学科发展趋势的前沿;立地,就是要从国家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国家建设真正发挥作用。
“顶天立地”,不仅是保铮院士对西电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期望,更是这位雷达“裁判长”专注雷达信号处理教育和研究,一生淡泊名利、服务国家需求的生动写照。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副省长张道宏在西安调研氵皂河水污染治理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张道宏先后察看了西安引潏入氵皂工程成效及氵皂河水污染治理情况,随机抽查了部分建筑工地和供热公司落实冬季大气污染综合...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