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
台湾著名诗人,《乡愁》的作者余光中先生12月14日在高雄逝世,享年90岁。
按照惯例,我是没有资格写这篇悼念先生的文章的。因为我与他并无交往,更谈不上是什么忘年交之类的关系。唯一的一次见面,是在2014年夏天,先生来西安时,我被西北大学的李浩教授邀请到学校的一个报告厅,与先生对话。所谓对话,其实也仅仅是面对几百名师生,各自谈了一些对文学和文化的看法,并无深入的私聊,所以谈不到有任何交情。而我之所以要写一点文字来悼念先生,纯粹是因为对一位诗坛宿将、文化巨擘的离世有一种本能的痛楚和由衷的感慨。
我感到的痛楚或许是寻常的,静而思之,应该是对一个文化大家离世的一种惋惜。这或许是所有从事文化、文学工作的人都有的心理反应。而我所感慨的,则可能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启示。那就是先生一生的文化轨迹,对于全世界的华人来说,都是值得反思的。
众所周知,余光中先生读的是外文系,后又去美国学习艺术专业。青年时代的余光中,与覃子豪、钟鼎文等诗人一起创办“蓝星诗社”,主编《蓝星诗页》,成为诗坛的一支劲旅。在上世纪50年代,余光中和“蓝星诗社”,无论在诗歌写作还是文化观念上,都是独树一帜的。
今天,余光中在华人世界里是一个文化“乡愁”的代表符号。他自己也表示“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他从一个文化浪子,在历经了精神的漂泊之后,终于回到了文化母体的怀抱。从漂泊到回归,余光中先生的作品经历了1960-1961年的虚无时期、1961-1963年的新古典主义时期、1965-1969年的走回中国近代时期,及至70年代,他进入了自己的“民谣时代”,那首最著名的诗篇《乡愁》就写于1971年。《乡愁》之后的1974年至80年代初,他便开始了自己的历史文化探索时期。至此,他完成了一个文化浪子的最后回头。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余光中先生,无论是诗歌、散文写作,还是学术著述,都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沃土之中,真正成为一名民族文化的守夜人。
或许正是由于这样的认识,我在与余光中先生仅有的对话中,跟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我说:“余先生您作为一个文化浪子,作为文化乡愁的化身,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守夜人,现在才到陕西来,是不是有点太迟了?”话到此处,我看到他的眼神中,发出另一种异样的光。这束光是惊诧?是疑问?我说不清楚。
今天,这位文化浪子走了,又到另外一个世界再度漂泊去了,但文化轨迹还在,他对中华民族的赤子之心还在,他忧郁和牵心的文化乡愁还在,从他眼神中闪出的那束让我说不清的光,还在。这些,都将随着他的离去,更加刻骨铭心地留在我们最深的记忆中。
新闻推荐
MR.CITY独家揭示“一城千面”星空之谜 2017西安商业年度人物展示
他们拥有梵高的坚韧和远见,他们将青春和年华,献给了《星空》一般绚烂的城市风尚。《至爱梵高》之至爱MR.CITY2017西安商业年度人物,我们以新鲜独特视角,独家解读2017“一城千面”背后看不见的“星空...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