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澎湃新闻接获举报,北方民族大学一教授在2001年3月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涉嫌抄袭新华社记者徐占琨35年前发表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新闻大学》上的论文。
随后,澎湃新闻记者从中国知网上获取了上述两篇论文,分别是时任西北第二民族学院(2008年更为北方民族大学)中文系讲师刘启刚(1962年生人)的一篇题为《在文体的边缘上探索——新闻文体变革的一条路子》的论文(以下简称“刘启刚论文”),和时任新华社记者徐占琨的一篇同名论文《在文体的边缘上探索——新闻文体变革的一条路子》(以下简称“徐占琨论文”)。
从时间上来看,徐占琨论文于1982年4月发表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新闻期刊《新闻大学》上;刘启刚论文则是发表在《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上,收稿日期为2001年3月29日,刘启刚论文的发表时间比徐占琨论文晚了19年。
澎湃新闻对比发现,刘启刚论文除了比徐占琨论文缺少一大段内容外,其他部分与徐占琨论文从题目到每一个段落内容,都近乎完全一致,几乎照搬了徐占琨论文。
12月11日上午,澎湃新闻联系到涉嫌论文抄袭者刘启刚本人。他在电话中表示,他的这篇《在文体的边缘上探索——新闻文体变革的一条路子》论文当时是由自己的一位朋友代笔,以自己名字发表的,“我当时因为在北京看病,并没有在意论文是否是抄袭的,现在时间过去这么久,也不好追究了。”
刘启刚论文与徐占琨论文内容高度雷同,部分段落除个别字改动外,几乎原文照搬。
题目正文近乎完全一致
从题目上看,徐占琨论文题目为《在文体的边缘上探索——新闻文体变革的一条路子》,刘启刚论文标题与其完全一致。
从正文结构上看,徐占琨论文共分为“在通讯和散文的边缘上”、“在通讯和杂文的边缘上”、“在通讯和政论的边缘上”等3个部分。
澎湃新闻比对发现,刘启刚论文分为2个部分,即“在通讯和散文的边缘上”和“在通讯和杂文的边缘上”,这两个部分的小标题与徐占琨论文完全一致。
再从正文具体内容上看,刘启刚论文也与徐占琨论文近乎完全一致。
比如,徐占琨论文在“在通讯和散文的边缘上”一节中写道:“近几年来,新华社记者穆青大力提倡新闻报道的形式向自由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他在新闻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穆青在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一年间访问欧美许多国家,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国际报道,如《意大利散记》、《三个向导》、《维也纳的旋律》等等,我个人认为,这就是介于通讯和散文之间的一种边缘文体,即散文化的通讯。其中有的散文味更浓,于是文艺界说它是散文;有的通讯味更浓,于是新闻界说它是通讯。在我看来,既然通讯和散文两种味道都有,还是叫散文化的通讯比较好。穆青以一个中国新闻记者的眼光观察西方社会,写的都是真人真事,毫无虚构、夸张,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发挥了新闻体裁真实性的特色。这些国际报道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观察问题的观点,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表现方法自由,信笔所至,不拘一格,富有文采,发挥了散文的特色和优势,更能打动人心。”
刘启刚论文在同一小节中写道:“在通讯和散文的边缘上”一节中写道:“近年来,新闻界提倡新闻报道的形式要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的方向发展,有人已在新闻实践中做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如新华社记者穆青访问欧美许多国家之后,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国际报道,如《意大利散记》、《三个向导》、《维也纳的旋律》等等,就是介于通讯和散文之间的一种边缘文体,可以称之为“散文化的通讯”。其中有的散文味更浓,有人说它是散文;有的通讯味更浓,有人说它是通讯。则更多的人认为,既然通讯和散文两种味道都有,还是叫“散文化的通讯”比较好,又何必一篇、一篇地研究是散文味浓一点,还是通讯味浓一点呢?穆青同志以一个中国新闻记者的眼光,去观察西方社会,向中国人民忠实报道了他在西方的所见、所闻、所感。他写的都是真人真事,连细节也不虚构、不夸张,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不作任何增减,充分发挥了新闻体裁真实性的特色和优势。这些国际报道都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褒贬爱憎;表现方法活泼自由,信笔写来,不拘一格,富有文采,发挥了散文的特色和优势。”
对比发现,刘启刚论文将这一段文字与徐占琨论文高度相似,是稍作改动后的原文照搬。主要几处改动是他将“近几年来”改成了“近年来”,将“新华社记者穆青大力提倡”改成“新闻界提倡”,增加了一句“又何必一篇、一篇地研究是散文味浓一点,还是通讯味浓一点呢”等。
再比如,还是在“在通讯和散文的边缘上”这一节中,徐占琨论文有一段文字表述为:“《三个向导》(《环球》一九八一年第五期)也是一篇散文化的通讯。它具有通讯侧重于写实的特色,写了穆青访问西德时陪同他的三个向导,描述了他们不同的外貌、志趣和性格,写了他们共同的热爱中国的思想感情。它又具有散文注重写作者对现实生活感受的特色,写了作者对三个向导的印象。写法上比较自由,从作者翻看访问西德时的照片、怀念三位向导开头,到作者的遐想结束。这三个向导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三个不同类型的青年,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西方青年不同的思想风貌,看到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不满和苦闷。”
刘启刚论文这一段的具体内容表述为:“《三个向导》也是一篇散文化的通讯。它具有通讯侧重于写实的特色,写了穆青访问德国时陪同他的三个向导,描述了他们不同的外貌、志趣和性格,写了他们共同热爱中国的思想感情。它又具有散文注重抒写作者对现实生活感受的特色,写了作者对三个向导的印象、看法。写法上也比较自由,从作者翻看访问德国时的照片、怀念三位向导开头,到作者的遐想结束。这三个向导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三个不同类型的青年,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西方青年不同的思想风貌,看到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不满和苦闷。”
对比发现,刘启刚论文除了删去了括号里对《三个向导》出处的注释,又将“西德”改成“德国”,将“写”变成“抒写,同时增加了“看法”两个字,其他内容与徐占琨论文毫无差别。
还比如,徐占琨论文在“在通讯和杂文的边缘上”一节中,其中一段写道:“在《“皇帝女儿不愁嫁”小议》(《人民日报》一九七九年一月十七日)的材料,也可以写成一篇批评性的工作通讯,标题叫《决不能忽视产品质量》,批评几个产品质量差的单位,分析一下原因,提出解决方法。但那样一来,就毫无味道。我尝试运用杂文形象性的议论方法,把质量低劣的缺门货比喻为“皇帝女儿”,“其显著特点是:一是丑,质量低劣,“豆腐渣子上船——不是货”;二是俏,很吃香,“你不要,别人抢,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把制裁劣质货的办法比喻为“打皇帝女儿”:“难道就没有办法对付这类“皇帝女儿”吗?我们议论了很久。谈到《打金枝》这出戏,就是打皇帝的女儿。皇帝的女儿有了过错可以打,缺门货质量低劣也应当受到经济制裁……”这样就比较生活活泼,新颖别致,读者反映比较好。”
刘启刚论文这一段的内容为:“在《“皇帝女儿不愁嫁”小议》的材料,也可以写成一篇批评性的工作通讯,标题叫《决不能忽视产品质量》,批评几个产品质量差的单位,分析一下原因,提出解决方法,但那样一来,就毫无味道。记者也尝试采用杂文形象性议论的方法,把质量低劣的缺门货比喻为“皇帝女儿”,“其显著特点是:一是丑,质量低劣,“豆腐渣子上船——不是货”;二是俏,很吃香,“你不要,别人抢,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把制裁劣质货的办法比喻为“打皇帝女儿”:“难道就没有办法对付这类“皇帝女儿”吗?我们议论了很久。谈到《打金枝》这出戏,就是打皇帝的女儿。皇帝的女儿有了过错可以打,缺门货质量低劣也应当受到经济制裁……”这样是不是比较生活一些,新颖别致一些,使读者乐于接受作者的想法呢?”
对比发现,刘启刚论文将“我”改成了“记者”,将“运用”改成了“采用”,将最后一句话稍作了改动,除此之外,其他文字均于徐占琨的论文一样。
与徐占琨论文相比,刘启刚论文缺少“在通讯和政论的边缘上”一节,其他内容几乎全篇照搬。
涉嫌抄袭者现为北方民大教授
刘启刚论文发表在《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上。澎湃新闻了解到,这份期刊目前已经更名为《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2月11日上午,《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表示,该学报从创办之初就坚持在审稿之前对来稿进行检测查重,检测平台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等。如果编辑部接到论文抄袭的举报,也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核实。一旦发现论文抄袭的情况属实,会立即撤销稿件,并对作者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对于刘启刚论文是否存在抄袭情况,这名工作人员表示,编辑部目前没有接到举报,但在随后将立即启动调查核实,“一旦发现抄袭情况属实,我们会立即采取措施”。
澎湃新闻又从北方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官网2017年9月26日发布的文章《预科教育学院举行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一文了解到,涉嫌论文抄袭者刘启刚现为该校预科教育学院教授、院长。
12月11日上午,针对论文涉嫌抄袭一事,刘启刚向澎湃新闻解释称自己并不是该篇论文的主笔。“2000年7月,我因为右眼不适,辗转去北京、西安等地求医看病,一看就是七八年时间。那篇论文当时是由我的一位朋友写的,以我名字发表的,当时我由于健康原因,并没有在意那篇论文是否涉及抄袭问题。”
当澎湃新闻询问更多细节之时,刘启刚又表示,此事已经发生很久,自己记不清了。另外,刘启刚还称,他与时任新华社记者的徐占琨并不相识。对于此事该如何处理,刘启刚说,“这件事情过去很久了,当时那位(代笔的)朋友早就下海做生意了,追究起来不容易”。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史竞男)电影票房突破500亿元,银幕总数超过5万块……回眸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依然保持较快增长。但在电影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创作者还面临很多制约和瓶颈。如何提升中国电影制片企...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