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电(记者 史竞男)电影票房突破500亿元,银幕总数超过5万块……回眸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依然保持较快增长。但在电影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创作者还面临很多制约和瓶颈。如何提升中国电影制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中国电影的影响力,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日前由国家电影智库、北京电影学院、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电影企业家论坛上,业内人士表示,未来中国电影产业的整体上升趋势不会改变,电影制片企业要破除以往的弊端,打造全产业链条,面向未来走上新的发展之路。
找准痛点:管理制度僵化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张宏指出,近年来,国有电影制片企业面临着一些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国有电影制片企业改革不彻底,负担沉重;二是在产业链结构上依然停留在制作端,与当下电影产业的发展不协调、不适应。
他以上世纪80年代西部电影崛起为例,认为西影当年之所以蓬勃发展,得益于当时国家在电影体制方面,尤其是用人机制方面的巨大改革力度。“实行灵活机制,将创作机会给年轻人、给外部的人,拍摄出一大批精品。”张宏建议,国有电影制片企业要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避免企业行政化。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喇培康说,国有电影制片企业的困难不在资金,而在于行政色彩浓、决策效率低,尤其是人事管理制度僵化,人才提拔困难。目前,借鉴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逐渐探索,对于打破僵化的人事制度起到了积极作用。
西安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总经理俞孟红建议,要破除以往的弊端,创造更好的平台和体制机制环境。“在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突破,在电影、传媒、文旅、资本等各方面进行明确的战略布局,而不是纸上谈兵。”
改善现状:发挥规模优势,坚持“内容为王”
据了解,目前一些国有制片企业如中影股份,已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产业链构建,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
针对制片企业如何更好发展,喇培康认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应加强合作,如项目合作、股权合作等,实现互利共赢;政府应完善资助机制,重点资助处女作影片、有创新性的新作、艺术品位高的电影,以及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影片;此外,应加大版权保护力度,严惩偷漏瞒报票房的行为。
“制片企业要活得长,关键在两条:一是规模化,二是系列化。”新乐视文娱董事长张昭说,制作电影存在较大风险,只有规模做上去了,才能平衡盈亏实现长远发展;制片企业要想实现持续的影响力,需要在IP化、系列化上下功夫,如好莱坞电影的“迪士尼模式”,真正贯彻“内容为王”。
“互联网时代,创作体系发生了改变。在拥抱市场的同时,更要坚守内容本身的艺术性和主流价值。”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依芳说。
瞄准未来:“破局”的核心是用户
“过去中国电影票房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是靠银幕增长拉动,而未来则主要靠内容拉动。”万达影视集团总裁曾茂军说,当前一线城市人均观影频次已经日趋饱和,三四线城市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未来增长的主力。与此同时,中国观众不同年龄段的观影差异逐渐缩小。
中国电影市场银幕数量已经全球第一,但发行放映同质化严重、差异化不足,导致“有的电影找不到自己的观众,有的观众找不到自己的电影”。
对此,曾茂军认为,个性化电影消费会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在当下中国银幕数超过5万块之后,已经具备分线发行的可能。因此,未来应当把更多钱花到内容制作上。
张昭说,中国电影制片企业“破局”的核心是用户。电影制片企业作为文化企业,一定要有扎扎实实的用户基础,否则没有根基。此外,电影制片企业还要有“市场观”,能够清楚了解电影市场的消费主力群体,明白他们的需求。
峨影集团总裁向华全说,电影产业是实体经济,在新时代面临观念上的挑战、机制上的挑战和格局上的挑战。电影创作应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向观众传递正能量的价值观。
新闻推荐
12月14日,临潼区在区委大院举行“爱心超市、你我共建”助力脱贫攻坚募捐活动。来自区四大班子和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踊跃参与,现场募集爱心捐款和爱心物资共计约2万元。这些爱心资金和物资...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