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补齐医疗卫生短板,全面推进健康西安建设,结合西安市实际,制定西安市补齐医疗短板实施方案。将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着力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将西安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医疗中心。到2021年,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和综合监管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国较高水平,建成西部优质医疗资源最富集城市。
如何加快补齐基层能力不强的短板
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
深入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在城区建立医疗联合体加全科医生制度模式,在远郊区县推行县镇村医疗服务和管理一体化,鼓励县级医院选派人员担任镇卫生院院长,鼓励政府购买服务。建立收益分配、资源共享和分工协作机制,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益,实现市域内优质医疗资源全覆盖。建立城市公立医院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制度,每所三级公立医院至少长期帮扶2所区县级公立医院和2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镇卫生院。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之间的分工协作,打造15分钟医疗服务圈。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重点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医务人员下基层,积极推进区县级医疗资源下沉到镇街。城市三级甲等医院要足额派出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到托管的区县级医院工作,派出人员统一纳入区县级医院管理,实行联合考核。加强对基层专科的帮扶,重点托管的二级医院扶持3个以上学科,专科托管的二级医院扶持1个以上学科。
引导医疗资源合理流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实行医疗集团、医联体内部和同等级医疗机构间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资料互认。探索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设置专门的医学影像、病理学诊断和医学检验机构,促进医疗机构之间大型医用设备共享。全面推行医师多点执业备案制,鼓励优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推行医师执业注册区域化管理和医疗机构、医师、护士证照电子化注册。
建立完善双向转诊机制。明确医疗机构急慢分治服务流程,建立健全分工协作机制,畅通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医院和护理院等慢性病医疗机构之间的转诊渠道,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格局。制定常见病种出入院和双向转诊标准,实行报销比例差别化。运用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实现不同级别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有序转诊。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公立医院药品采购和使用的衔接。对分级诊疗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鉴别为重点,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服务功能,提升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高危孕产妇初筛、儿科、精神疾病、老年病、中医、康复等医疗服务能力。重点加强涉农区县区域内外转患者数量居于前10位病种所在科室建设,区域内就诊率不低于90%。
完善基层管理和运行机制。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法人主体地位,落实人事、经营、分配等方面自主权。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收支结余部分可按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奖励基金。巩固完善多渠道补偿机制。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负责人绩效评价机制,对机构负责人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施镇村一体化管理。
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医学人才培养,强化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建设,重点加强紧缺专业人才培训。注重中医师承导师、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强化师承教育和中医药传承研究。改革基层医务人员职称晋升办法。关心重视村医队伍建设,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
建立完善全科医生制度。医疗卫生机构全部设立全科医学科,组建全科医生服务团队。探索全科医生收入与签约履约挂钩机制。确保每万名居民至少有2名全科医生(含中医)。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签约医生纳入精准康复服务小组成员,开发含中医药服务在内的签约服务包,探索提供差异化服务、分类签约、有偿签约等多种签约服务。到2021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全覆盖,实现网格化管理、团队化服务。
如何加快补齐运行机制不活的短板
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市和区县分别组建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政府相关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医生代表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组成的城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履行同级政府办医职能,负责同级政府办公立医院项目实施、财政投入、运行监管等重大决策以及本行政区域内公立医院规划发展、绩效考核等。管理委员会办事机构设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推行任期目标制和考核问责制。探索建立院长任职资格管理制度,推行院长职业化、专业化。逐步取消公立医院的行政级别,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一律不得兼任公立医院领导职务。到2021年基本建立覆盖各级各类公立医院的权责明晰、运行规范、管理科学、监督有效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建立公立医院补偿新机制。公立医院药品(不含中药饮片)实行零差率销售,所减少的合理收入,县级公立医院由财政全额补偿,省、市、县按比例分担;城市公立医院原则上按照医疗服务调价补偿90%、同级财政补偿5%、医院加强成本核算承担5%的比例分担。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全面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投入政策,逐步偿还和化解符合条件的公立医院长期债务,形成公立医院由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补偿新机制。
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编制人事和薪酬制度。在现有编制总量内,确定公立医院编制总量,逐步实行备案制,在部分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开展编制管理改革,实行人员总量管理试点。结合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制定医院内部收入分配标准和方法,中西医卫生技术人员薪酬总体上高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明确各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和薪酬制度改革措施,建立科学长效的绩效运行增长补偿机制。
强化内部运行精细化管理。健全医院运行管理,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报告制度、总会计师制度、第三方审计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推进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控,规范临床检查、诊断、治疗、用药和植(介)入医疗器械等行为,推进预约诊疗、临床路径管理、优质护理。建立医院内部分诊制度,实行门诊一站式服务。
如何加快补齐整体服务不优的短板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编制落实《西安市区域卫生规划(2016—2020)》《西安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5—2020)》《医疗健康发展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制定鼓励引进优质高端医疗健康机构的专项政策。加快国际医院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医疗服务试点。进一步完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建立完善以区域和专科医疗联合体为主体架构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到2021年,全市新增三级综合医院21所、二级综合医院27所,市属三级医院每所床位规模达到1000张以上,涉农区县级医院每所床位规模达到500张以上,实现三级甲等医院在区县、开发区全覆盖;医疗机构总床位不低于千人口7.49张,医院千人口床位达到5.0张,千人口医生标准不低于3.39人,千人口护士至少达到4.07人,每万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4人。
完善儿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市儿童医院、三级综合医院儿科和市、区县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建设,每个涉农区县至少有1所区县级公立医院设置儿科病房。结合国家及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设置市儿童医学中心,提供儿童重大疾病、疑难复杂疾病和急危重症诊疗及康复服务。要提高儿科医务人员薪酬待遇。
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体制改革。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标准。全面推行孕产妇系统保健免费基本服务项目。推进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核定任务、补助标准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获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可统筹用于经常性支出。发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项目实施的指导和考核作用,考核评价结果与服务经费拨付挂钩。落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的收入保障政策,人员和运行经费根据人员编制、经费标准、服务任务完成及考核情况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
积极推进“智慧医疗”。依托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和产业园建设国家试点工程,加快构建西安特色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体系。建设医疗健康大数据资产管理平台和分析服务平台。建立市级区域卫生计生信息平台,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和8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共享健康、诊疗、检查、用药等信息。推行“互联网+医疗”,开展在线预约诊疗、远程会诊等项目。全面实施健康医疗信息惠民行动计划,方便居民预约诊疗、分时段就诊、共享检验检查结果、诊间付费以及医保费用的即时结算。
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建立健全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的中医医院投入补偿机制和价格、分配机制,完善中医药服务的激励机制和补助政策。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和中医综合诊疗模式试点,做好中医医联体内涵建设。将中医药改革纳入整体医改,落实中医药医保报销倾斜政策。
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医。探索多种形式合作举办医疗机构,最大限度放宽社会办医的规划限制,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行业。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错位发展,在职称评定、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科研立项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使社会办医规模达到总量的20%以上。
如何加快补齐保障水平不高的短板
健全基本医保制度
健全基本医保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建立和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方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基本医保稳定可持续筹资机制,健全与筹资水平相适应的待遇调整机制,合理确定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完善分级诊疗配套报销政策,逐步缩小与实际报销比例之间的差距。鼓励提供和使用适宜的中医药服务,适当提高报销比例,逐步扩大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在基本医保报销的基础上,报销比例不低于50%。
深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加强临床路径管理,推行临床路径+病种付费方式,增加病种数量,综合开展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总额预付等复合型付费方式,鼓励实行按疾病诊断相关组付费方式。实现基本医保与全国联网、省内外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稳步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有效衔接,实现“一站式”服务。
完善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在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的基础上,采取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合理确定合规医疗费用范围等措施,提高大病保险对困难群众支付的精准性。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
健全医保保障机制。发挥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的调控引导作用,将医保监管延伸到医务人员诊疗、检查、检验、处方等服务行为,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建立病人随(回)访制度。逐步缩小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与实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间的差距。
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着力构建综合高效、运转顺畅的联动机制,统筹推进全市补齐医疗短板各项工作落实。
加强协调配合
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区县、西咸新区、各开发区要把补齐医疗短板工作作为一项全局性工作,制定年度工作台账,建立健全责任制和问责制,形成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加强督导检查
依托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开展督查检查,健全督导考评制度,对补齐医疗短板工作适时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建立动态监测和定期通报制度,将考核结果报市考核办,作为年度目标考核的依据。
新闻推荐
昨日降温,在街上行走的市民都穿上了厚厚的冬装。记者张宇明摄本报讯(记者关颖)降温、降雪天气14日抵达。预计未来三日西安市气温较低,受降雪低温影响,公众外出要注意防范道路结冰。13日,西...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