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西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城市,一个承载了千年的历史而依然保留着蓬勃的发展动力和发展魅力的地方。钟鼓楼、大小雁塔、古老的西安城墙和鳞次栉比的高楼霓虹在这里交相辉映,日新月异的高新科技开发区、经开区、浐灞新区和曲江新区等高速发展的城市新地标,如一张张崭新的文化名片生动地向人们展示着古城西安崭新的绝美容颜。
然而十年前,西安低矮破旧的城中村和棚户区随处可见。据2007年统计,城六区共有行政村624个,符合改造条件的城中村326个,涉及人口约46万人;棚户区324处,涉及人口约70万人,是全国拥有城中村和棚户区最多的城市之一。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这些城中村和棚户区在城市建成区内散落分布,绝大多数城中村地处现代化的繁华城市中心区域,成为严重制约现代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城中有村、村中有城”“前面高楼大道,后面低房小巷”是当年城市形象写照,改变这些地区的环境卫生差、违法建筑多、安全隐患大、规划管理滞后、治安问题频发的落后面貌,提升城市功能和城市品位,成为西安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广大市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2007年,西安市委、市政府以构建“和谐西安”为目标,努力改善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把城棚改工作作为了改善民生、推动城市发展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幸福工程”来抓,并经过深入科学的调研论证,大胆提出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整村(项目)拆除、安置先行、有形与无形改造并重”的改造新模式,并开拓性地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办公室,将城棚改范围内的计划、规划、国土、城建、房产等行政审批事项,实行了“一站式”集中办理、“一条龙”服务。先后完善并出台了《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管理办法》《西安市棚户区改造管理办法》《市管棚户区改造项目资产处置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快棚户区改造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的若干意见》《西安市棚户区改造货币化房票安置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为城棚改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222个城中村和74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拆除工作,完成164个城中村和44个棚户区涉及50余万人的回迁安置工作,全市城中村通过无形改造共完成211个村的农转居、214个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184个村的撤村建社区工作,20余万城中村群众被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房屋征收及安置房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000多亿元,加上配套开发累计完成投资约2000多亿元。同时,通过棚改工作的加速推进,近五年来并已完成24.5万套安置住宅纳入了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约占西安市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的近一半,为确保全市保障性住房任务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造后群众普遍实现了房屋增值、收入增长,据统计,国有土地棚户区改造后群众财产性收入增加了2—6倍,城中村改造后群众财产性收入增加了5—7倍;通过改造不仅实现了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并为西安铁路北客站、新行政中心、大明宫遗址等一批国家和省市重点项目提供了建设用地1.93万亩,提供储备用地1.04万亩,打通了各类城市道路189条,完善了各类配套建设,新建完善了医院2个、大型公园3个、省级图书馆1个、体育馆1个,幼儿园63所、小学24个、中学5个、社区60余个。
实践证明,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是加快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内容,是改善城市形象、彰显城市魅力、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举措,是优化人居环境、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的重要任务,对西安加快城市化进程,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市民生活质量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进一步规范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工作,在2015年摸清底数、找准问题、制定措施的基础上,2016年,西安市提出:要加快从市场运作为主向政府投资为主、从单个项目策划向区域整体规划、从实物安置为主向货币化安置为主、从单一安置房建设向侧重公共设施建设的“四个转变”和三环内要实现“五增两减”的目标,即:增加公共绿地、增加公共空间、增加配套设施、增加公益项目、增加支路网密度,减少人口密度、减少建设强度,从而增强中心城区的承载能力,提升旅游景点周边、城市出入口城市形象要求,并通过采取“控、保、转”等方式,努力提升棚改品质,为“品质西安”建设打基础、谋长远。截至目前,小雁塔、火车站北广场、大唐东市片区、顺城巷等政府投资项目已启动征收工作。
2017年,西安市城棚改工作紧紧围绕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十个一”民生工程和“四改两拆”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大力解决群众“九难”问题,提出棚改“三推两创一升”整体思路,即:扎实推进货币化安置、扎实推进违法建筑治理、扎实推进78个项目改造,积极创新影响到区域整体规划的国有工矿旧厂区及企业周边的非棚房改造方式、积极创新突出问题的解决思路,努力提升棚户区改造品质。
近三年来,西安市新纳入改造范围153个项目已取得国开行、农发行棚户区改造专项贷款额度约1231亿元,涉及重大项目落地和公园等约91个。明确2015年后列入改造计划改造项目居住区容积率高层不超过3.5及组团级公园绿地不少于0.5平方米/人,小区级公园绿地(含组团)不少于1平方米/人的标准进行规划编制和审批,不能以任何原因突破要求。同时,采取“货币直接补偿给被征收人;征收人购买商品住房安置被征收人;政府通过搭建平台或预订服务,提供房源供被征收人选购”等方式,加大货币化安置力度,对政府出资的新审批项目,要求货币化安置率在50%以上,以减少土地增量,降低容积率。截至目前,西安市共完成货币化安置11.04万套,按照每套平均65平方米,容积率3.5估算,约减少建设用地增量3075亩;主城区如碑林区八仙宫周边等棚户区改造项目,政府搭桥购买商品房,在货币化安置率达到100%的同时,快速消化了存量商品房库存,有效调控了区域房地产市场;莲湖区红庙坡村、曲江新区联志村等改造项目,由实物安置转货币化安置的模式,在实现快速安置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了旧城区公共设施建设和城市发展空间。
历经10年的大胆探索和艰辛实践,不仅使古城城棚改工作从以前城市建设管理的“焦点”和“难点”逐渐变成了推动西安快速发展的“亮点”和促进投资及经济建设新的“热点”。
回顾西安城棚改的一页页画卷,展望未来西安城棚改的一幅幅蓝图,每一页、每一幅上都写着“为民、利民、惠民”的主题词。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见证着城市管理者水平的提升,也记录着百姓幸福生活的变迁。目前,国家2018年到2020年3年棚改攻坚计划,陕西“五新”战略任务要求和西安市“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宏伟蓝图,为城棚改实现追赶超越指明了方向,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回顾过去,豪情满怀,展望将来,信心百倍。有理由坚信,不久的将来,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西安必将激发新的活力,一个人文、魅力、和谐的西安,将如璀璨的明珠呈现在大家眼前。
图/刘强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高雅通讯员苏兴斌实习生陈轩)楼上住户家中突然出现火情,楼下一位好心的邻居小伙端着水赶来灭火,帮忙过后默默离开,独自在家的女主人满怀感激,可没过多久,这小伙却手持匕首对女邻居实施抢...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