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奂雅实习生曹诣晋姊
“别小看这些报纸,每个‘豆腐块\’里都是宝贝!”家住未央区萧家巷5号院的康效辅老人今年83岁,1952年参加工作后一天不落的将报纸、杂志上有趣的内容剪贴下来。半个多世纪,老人的剪报本数量过千,其中不少都送给了学生。
走进康效辅老人家的书房,书桌上、书柜里,甚至桌子下的几个大纸箱里,满满当当都是老人的剪报本,剪报的内容也非常丰富,诗歌书法、时事政治、医疗保健、散文小品一应俱全。老人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这两百本才只是2015年搬进新家后的“库存”,自强西路的老房子还有四五百本。
“几十年养成的习惯了,哪天不剪了还感觉少点啥。”说起和剪报的渊源,老人说可以追溯到1952年自己刚工作时。那时的康效辅担任中小学语文、政治教师,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老人订阅了《文汇报》《少年文史》等报刊杂志,考虑到那时学生们的课外读物较少,老康便把里面有趣、有用的内容剪贴下来,给学生提供写作、阅读的资料,这一剪就是几十年。
退休后的老康也没闲着,被返聘到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担任政治教师,一个人带七八个班的政治课。老康说,自己的办公室柜子里常年放着剪报本,有老师、学生需要,可以直接去看。每届学生毕业时,老康都会带来一厚沓剪报本,让学生们每人选一本带走,“我也没啥能给学生的,希望这些剪报能对他们有用。”至今,老康送给学生们的剪报本已经有五六百本。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老康不光教书,更用剪报教会了学生们最宝贵的做人一课,“剪报里有些内容,就是教导孩子们孝顺父母、诚信做人,说到做到,不放空炮。”不少学生在毕业时给老康写信留言说,很幸运遇到康老师,一本剪报留给他们无限温暖。
如今的老康依然坚持剪报,老伴和子女也都非常支持他的剪报“事业”,“报纸没经过他的手,我都不会随便处理掉,我也经常看他的剪报。”
老人笑着说,现在《西安日报》等报刊依然是自己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还是报纸靠谱点。”康效辅说,自己现在正在筹划在以前的家办一个公益性的私人图书馆、剪报馆,每周固定时间开放,老年人可以随意看剪报,需要的也可以带走阅读,同时在图书馆里开展各式文化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生活,也让剪报发挥出最大作用。
左图:剪报、贴报一丝不苟,一把剪刀、一管胶水、一本旧杂志时常陪伴老人左右。
(记者王旭东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雷鸣)10月25日下午,市长上官吉庆会见美国蒙哥马利郡郡长艾克·莱格特一行。上官吉庆首先对艾克·莱格特来访表示欢迎。他说,西安与蒙哥马利自2014年结为友好城市以来,在文化、教育...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