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小黄车联合创始人于信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摄
9月17日下午1时许,在高校创新创业成果展现场,华商报记者专访了上届大赛季军项目得主、ofo小黄车的联合创始人于信。
2015年9月,于信和北京大学同学戴威、杨品杰、薛鼎、张巳丁共同创立了ofo小黄车。
共享单车是2015年在北大校园先搞的
华商报:听说你是90后?当初怎么想到共享单车这个项目?
于信:我是90后,毕业于北京大学。我们5个创始人都是90后,当时都是学生,现在包括我在内有4个已经毕业。想到共享单车这个项目是在2015年5月。在那之前我们在做一些创业尝试,做发布骑行旅游信息的平台,虽然也融过100万元的资金,但公司到2015年5月的时候,面临着要么倒闭要么转型的情况,公司账面上只有400元。
我们讨论后认为,做骑行旅游并不是自行车的高频需求,还是要发挥自行车作为短途代步工具的使用功能。有这个想法后,6月份我们在微信公众号上发了一个文章,叫“这两千名北大人想干一票大的”,号召所有学生把自行车贡献出来,放在我们的平台上供更多人使用。共享了自行车的同学可以免费骑车;没有共享的同学使用要收费。后来发现这种模式发展速度不是很快,一是没有改变自行车所有权的观念,二是款式太多不方便运营。所有后来才发展有了小黄车,规格、涂装统一后,也更方便运营和被发现使用。
华商报:在校园里搞共享单车盈利了吗?
于信:在校园里搞,其实考虑的主要问题不是盈利。因为自行车常常丢失,主要是想怎么能解决这个问题。共享单车出来以后,学生不担心再丢车了,只要有的骑就行。那时规模非常小,当日借用量过400单、2000单的时候,我们都非常兴奋。随着业务的发展,我们从C2C转向目前的B2C,才有了现在的小黄车。
现有3200名员工仍在专心做共享单车
华商报:ofo在上届大赛后的这一年来有什么新的进展?现在有多大的规模?
于信:这一年来,ofo从校园走向城市,同时在全球同步发展。目前我们服务于全球9个国家、超过170个城市上亿用户,日订单超过2500万。我们现在有3200名员工,但依然还在专心做共享单车。
华商报:你怎么看共享经济?
于信:我认为共享经济的本质,就是提高单一物品的使用效率。一辆共享单车一天可以使用10次左右,最多达100次,可以发挥物品的最大使用价值。我认为,只要物品的使用效率没有达到极限,就有共享经济发展的空间。
乱停放将用技术和人力解决
华商报:很多城市都出现了共享单车乱停放的情况,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新问题,西安曾经对此进行过处罚。这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
于信:现在各个城市都推出了一些共享单车的管理方法,对此我们非常支持。我认为,共享单车并没有达到饱和状态。出现乱停放和堆集的情况,主要是运维不及时不到位造成的。我们将通过加派人手,对出现问题的区域及时进行疏散。现在在街上发现坏车或堆集的问题,只要给我们打电话,15分钟内就会有人去处理,对此我们也制定了考核指标。在未来,我们将利用电子围栏等定位技术来实现精准停车。同时将乱停放行为和信用挂钩。当前的停放问题,我认为是发展中的问题,共享单车还要继续成长,不断迭代演进。
现在是创业最好的时代
首先要选择好正确的方向
华商报:有人认为现在是创业的最好时期,因为支持很多;但也有人说现在是创业最困难的时期,因为竞争激烈。你怎么看?
于信:对有创业梦想同时有创业能力的年轻人而言,现在是创业的最好时期。我不同意所谓“创业最困难时期”的观点。困难在什么时候都有,竞争也从来都很激烈。之所以说现在是创业的最好时期,是从创业机遇来看。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创业主题,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华商报:作为上届双创大赛的获奖团队,你对新的创业者有什么样的建议?你们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于信:祝愿第三届大赛获奖团队有更好的发展,把项目变成实践。作为上届大赛的参与者,我的体会是:现在是创业最好的时代;创业中要对困难有预期;希望创业者们不负时代、不负青春。对创业者来说,首先要选择好正确的方向。其次,遇到困难时,解决困难的态度和方法很重要,心中要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遇到问题要学会拆解。另外一定要坚持。创业路是很艰险的,每个创业者都有梦想,要坚持这个梦想,这也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我觉得我们还算不上成功,只能算是刚刚上路。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新闻推荐
最近关于共享单车的讨论再度成为热点,尤其是西安暂停部分共享单车投放更让人们对共享系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短短半年时间,共享汽车在西安市场的投放量也增长了7倍,经营状况如何呢?有共享汽车运营方...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