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微古建筑越是细节越要求精细
制作零件需要传统的木工手工技艺
组装缩微古建筑要大批的小零件和耐心
钟鼓楼缩微古建筑逼真准确
在西大街公安局西巷长大的张季高,对古建筑有着特别的亲近感。后来从事的航空模型专业运动以及退役后在银行工作的经历,使他思考作为一名西安人怎样将古都历史文化发扬传承,从此,他走上近二十年的制作缩微古建筑之路。
近日,记者来到东郊长鸣路一处路边厂房,这里就是张季高的工坊,厂房分上下两层楼。底下一层放着从各地收集来的旧硬木料。头发花白的查师傅在这里工作有十余年了,正用各种精巧的小型木工工具,把这些木头加工成小型的木板和榫卯构件。二楼,几位木工师傅正在制作,所有的榫卯结构和柱子按比例缩微,梁上雕龙画凤。范志平师傅以前从事古建筑建造,这门手艺是祖传的。这些精巧的榫卯柱梁小零件在范志平手里,就像积木一样逐渐安装出了古建筑的模样,一个大明宫含元殿的缩微古建需要用近万个零件,上千道组装工序。
张季高对古建筑风格、建筑工艺、材料以及民间匠人进行了大量实地走访,发现晋陕留存古遗址古建筑村落较多,有一批老艺人在民间,于是聘请他们按照古法匠人技艺制作缩微古建筑。在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业务合作中找到发挥平台,学校的建筑学院在建筑理论、古建筑修缮、工艺结构的学术指导使这些古建筑模型更逼真、准确。
张季高有一个梦想:“一旦大型工业3D打印设备成熟,可以打印出非木质或者合成木质的榫卯结构柱梁等古建筑零件,并达到同质同材更低成本的效果,古建筑建造会带来一场革命,也许那一天我会复制出一模一样大小的大明宫或未央宫。但古法匠人技艺也要传承下去,通过缩微古建筑来宣传西安的历史,是我这一生的情怀。”
文/图记者谢伟
新闻推荐
凤城一路口人行天桥电梯年检停用半月多,市民停用牌上“留言” “何年能修好,没人管理吗?”
电梯停用牌上可见手写字迹华商报记者李小博摄华商报讯(记者李小博)“何年能修好?已经修三周了,有人管理吗?”因为过街天桥电梯停用导致出行不便,年已七旬的陈先生在天桥4个方向电梯停用提示牌上分别写...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