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13岁辍学17岁染毒瘾,强制隔离戒毒后复吸,父亲自责没管教好女儿—— “希望她赶紧把这东西戒了”

来源:华商报 2017-06-26 03:02   https://www.yybnet.net/

6月23日,陕西省女强制隔离戒毒所,讲起自己的吸毒史,莉莉不停地擦眼泪,一旁的父亲默默不语华商报记者 黄利健 摄

6月22日,在经络调理工作室,文连平在做笔记华商报记者 程彬摄

毒品是恶魔

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告诫身边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可每年我们都不断看到一些令人痛心或痛恨的故事发生。

在“6·26”国际禁毒日来临前夕,华商报记者与戒毒人员面对面,倾听他们对过往吸毒的悔恨,用他们的经历告诉更多人,毒品是恶魔,一旦沾染,害人害己。

“国际禁毒日”由来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吸毒在全世界日益泛滥,毒品走私日益严重。面对这一严峻形势,1987年6月12日至26日,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由138个国家的代表参加的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部长级会议。与会代表一致同意将每年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国对毒品问题的重视,号召全球人民共同来抵御毒品的危害。

今年是第30个国际禁毒日,今年的主题是“无毒青春,健康生活”。

先后两次被强制隔离戒毒,第一次和父亲在监区内面对面,女儿不断用纸巾抹着眼睛,父亲则不断重复着一句话:“我希望她赶紧把这东西戒了。”

在慢摇吧里一个女孩掏出摇头丸让她尝

王渭(化名)是铜川一家矿业公司的工人,54岁的他因为常年劳作,两条胳膊在臂弯处无法伸直,“疏于管教,以前没有照顾好家里,一切不能只怨孩子。”王渭认为女儿沾上毒瘾,与自己有相当大的关系。

莉莉(化名)是王渭的独生女,1990年出生。王渭常年在野外工作,妻子无业和女儿在家,每次归来,妻子告诉他的都是关于女儿的乖巧。

“女儿除了成绩不是很好,其他表现的都很正常。”王渭说,从女儿出生后的十多年里,行业不景气,他只好不断外出打工,但能提供给家里的经济收入仍很有限,“只有一个女儿,就不想让她太苦了。”

在学校里,莉莉有个要好的女同学,“她家是从外地迁过来的,父母常年在外经商,所以几乎没有人管她。”莉莉回忆起学生生活时不由得露出微笑,“我俩都不爱学习,经常逃课,老师也很少管我们。”

2003年的一天,初二第二学期的课程还没有结束,莉莉和女同学再次逃学,乘车来到西安,来投奔同学的姐姐,“她姐在小寨卖衣服,我俩过来后就在她的店里打工。”这一年,莉莉13岁。

而莉莉并未将离家的事情告诉家人,“我当时赶回家四处寻找,但没结果,后来就不再找了,过年的时候她自己就回家了。”王渭说。

刚到西安的莉莉,每个月打工可以挣到1000元左右,“到西安以后发现逛的地方更多了,而且城市那么大那么繁华,感觉每天都有新鲜的事。”就这样,已对西安逐渐熟悉的莉莉卖过衣服、首饰……

2007年冬天,她在服装店里迎来了几位常客,“有男有女,一个女孩约我晚上去慢摇吧,我答应了。”莉莉说,当晚,在慢摇吧里,一个女孩掏出摇头丸让她尝,“吃了以后感觉晕晕的,非常兴奋,觉得挺好玩的。”事后莉莉才知道,服装店里的常客每次都是来找她的女同学的,而那个女同学在她之前已经接触了摇头丸。

“都想不要女儿了

但毕竟只有这一个孩子”

从第一次吃摇头丸开始的两个月里,莉莉总能免费尝到摇头丸,“那时候真的只是觉得好玩,根本没想过会上瘾。”莉莉那时每个月的收入近3000元,而每颗摇头丸的价格高达120元,她还曾为结识这样的朋友感到欣喜。

半年后,莉莉已经会主动找朋友购买摇头丸了,“我买的时候一颗30块钱。”在接触摇头丸的同时,莉莉开始抽烟,“抽纸烟感觉比较时尚,身边好多人都在抽。”

2013年,有朋友向莉莉推荐了海洛因,“小袋装的,一袋不到1克,不到400块钱。”莉莉说,一开始海洛因也是免费提供,但是因为上瘾太快,后来她不得不自己花钱购买。

此后,莉莉经常会向身边人借钱,“多的时候八千一万的,少的几百块钱,有时候也会让老板提前预付工资,但是慢慢就不好借到了。”

2013年12月的一天,莉莉和女同学等人在自己的出租屋内相约吸食海洛因,被警方抓获,当年12月27日,莉莉被送进陕西省女强制隔离戒毒所。而她那位女同学是第一次被警方打击处理,未被强制隔离戒毒,“是她姐把她接走的,后来听说她已经结婚了,我们再也没有联系过。”莉莉说,她曾对女同学心生抱怨,“后来想开了,是自己不坚定,吸毒都是一个带一个,但是我只带过两个人。”莉莉说,吸毒者都有戒备心理,很少与圈子外的人交往。

也就是在2013年12月,王渭和妻子知道了女儿吸毒一事,“啥想法都有过,都想不要她了,但毕竟只有这一个孩子,而且是因为我们自己疏于管教导致的,孩子有错,大人也有错。”王渭苦笑着说,为了避开邻居、朋友和家人的怀疑,他和妻子尽量少出门,“别人问咱也不说,慢慢就没人问了。”

强制戒毒后又复吸

男友也因她染上毒瘾

按莉莉的话说,从她被送进戒毒所时,男友也知道了吸毒的事情,男友并没有放弃她,总会在每月探视时间让家人捎上几句话过来。

2015年10月19日,莉莉提前离开戒毒所,回老家待了几天,后来重新在西安找了一家服装店继续打工。

“其实一开始我都下决心要戒了,但是登录微信号之后,就开始有人联系我,加上有时比较郁闷,心情不好时就又吸上了。”2015年12月的一天,在一处繁华地带的酒店内,莉莉和朋友相约吸食海洛因的时候,警方又出现了。

2016年1月4日,莉莉再次进入强制隔离戒毒所,而她的男朋友也因她染上了毒瘾。

今年下半年,在戒毒所表现良好的莉莉有可能提前离开,“我已经想好了,一出来就回老家,再也不来西安了。”莉莉的话音刚落,王渭就说,“赶紧把这东西戒了,再也不敢吸了,回到家哪怕不工作我也能养活你。”

6月23日是王渭第一次在戒毒所内见到女儿,临分开时,父女俩拉着手,莉莉泣不成声,而王渭则有些木讷地盯着女儿,不知道该说什么。

陕西省女强制隔离戒毒所政治处副主任赵亚萌介绍,作为全省唯一的女强制隔离戒毒所,近些年来,收戒人员中30岁-49岁年龄段最为集中,其中绝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大体来看,年轻人大多吸食新型毒品,因为她们在寻求刺激感,而中年人则吸食传统毒品,吸食后的表现相对镇静。”华商报记者 李小博 摄影 黄利健

“戒毒明星”成了高级经络调理师

“我年轻时无知,做生意赌气染上了毒瘾,让我家破人亡。”55岁的文连平看起来比同龄人年轻一些,“经历得多了,许多事情就看明白了,心态好了自然就年轻了。”

2017年6月22日,在自己的经络调理工作室里,文连平打开一摞报纸,找到13年前《华商报》一篇篇有关自己的新闻报道,百感交集,“滴血的经历,真的不堪回首!前半生我作孽深重,后半生用中医针灸救人,也真的是在自我救赎……”

弟弟妹妹均因吸毒离世

前妻因吸贩毒被判无期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头脑灵活的小伙子文连平下海做生意,赚得盆溢钵满,当时身家已有四五百万元。一次生意场上的赌气,误认为吸毒时髦的他上套当上了瘾君子。

尽管已过去30年,文连平依然追悔莫及痛苦万分。1990年冬季,26岁的妹妹因吸毒去世。4年后,比妹妹小两岁的弟弟也因吸毒离开人间。妻子也因吸毒贩毒被判处无期徒刑(后协议离婚)。

尽管此前有多次戒毒经历,但这一次,文连平对自己发了狠心,他只身到新疆一个朋友处,将自己捆绑在床上用最原始但最有效的办法戒毒,那是1991年4月。

“对于吸毒者来说,戒毒真的是一种残酷的折磨。”文连平回忆,没有超强的意志力是不行的,忍受着毒瘾发作一秒又一秒的煎熬和痛苦,他一秒接着一秒地坚持,结果,昏迷了7天7夜才醒来。

1991年8月,文连平成功戒掉了毒瘾。同年10月,他从新疆回到西安开始新的生活。

身无分文的文连平在朋友1000元的资助下,在西门外晚上摆地摊卖麻辣烫,成为西安最早一批麻辣烫摊主。就这样起早贪黑,一个月下来,有四五千元的收入。两年后,他用积蓄在桥梓口开了一家火锅店。

1995年初,当初资助他戒毒归来的朋友请他到陶瓷厂应急帮忙管理经营。他毅然将火锅店转让出去进了朋友的陶瓷厂帮忙。

一年后,他离开陶瓷厂借钱养宠物狗,结果狗价格下跌赔了本钱。1997年初,他到榆林开羊肉泡馍馆,年底因劳累过度带病回到西安。

口述出书

故事被搬上话剧舞台

“当时中医说我积劳成疾。”文连平说,自己看中医书自我调理,拔火罐、刮痧,没想到一年半后身体真的康复了。从1998年到2000年,文连平不断尝试去折腾生意。2003年他在西安刚开业8个多月的三鲜煮馍馆遇到“非典”而赔本,他只好卖掉了在西安城里祖辈留下来的房屋。他决定自己口述经历请作家出书,以自己真实经历告诫人们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吸毒吸光百万资产》,2004年6月6日,《华商报》第一次报道了文连平的经历,之后,《毒品害死妹妹弟弟》、《文连平戒毒所现身说“戒毒”》等,文连平成为街头巷尾谈论热点人物。此后,文连平走进央视、凤凰卫视,受邀先后参加了全国禁毒委在北京举行的禁毒宣传活动、公安部主办的“中国禁毒志愿者汽车万里行东北线活动”,与濮存昕等一起参加禁毒志愿活动,文连平因此成为全国“戒毒明星”。

“吸毒将人变成了鬼,走进了地狱,而戒毒将鬼变成了人,回到了人间天堂。”文连平口述的纪实文学《地狱天堂》一问世就引起强烈反响。

“我要用话剧担起拯救灵魂的责任。”2005年,著名表演艺术家朱琳执笔改编剧本,北京人艺将文连平吸毒戒毒的故事搬上话剧舞台,大型话剧《回家的路》公演在北京引起关注。

2005年,文连平与朋友在户县合伙租赁场地进行农业养殖,因不擅长养殖,勉强维持到了2007年,养殖场关闭,文连平再次病倒。

拜师学医他成了高级经络调理师

“何不拜师学习中医?”一个念头从他的脑海闪过。文连平在继续用中医自我调理,半年之后又一次康复了,他学医的念头更强烈了。

2008年初,他到西安市中医医院拜师学医,跟着师父学习识别人体穴位和研习针灸。最初,他用中医专用针练习扎茄子、扎土豆,从生疏到娴熟、游刃有余……

2008年11月13日,文连平取得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审核颁发的中医按摩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专业的中医按摩师。

2009年下半年,文连平赴北京,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学习针灸、中医推拿按摩等。同年12月10日,获得中医针灸师的专业技术资格证。

2011年1月16日,文连平靠着刻苦钻研和学习取得大专文凭,经过层层考核,拿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经络诊疗研究专业委员会颁发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成为高级经络调理师。

2013年年初,文连平返回西安,开办了自己的经络调理工作室。他运用所学中医知识和技能为患者热情服务,赢得患者“文一针”的外号。

“这些是我这么多年发表在中医刊物上的论文和拙作。”面对《华商报》记者,文连平拿出厚厚一沓学术刊物。而他的经络调理工作室的墙上挂满了患者赠送的锦旗。

“活到老学到老,不要看我快60岁了,我也有梦想。”文连平说,“我要努力将来开一家经络调理和针灸培训学院,还要开一家影视文化传媒公司。”

“前半生,我走了很多弯路。”文连平坦言,“我不回避自己的过去,鲁迅先生说得好,我要勇于直面人生,用后半生行善积德赎罪,用中医经络调理和针灸帮助更多人恢复健康,这是在救我自己,也是在拯救更多的人!”华商报记者 程彬

新闻推荐

复读怎么选 名师来解读

随着今年高考成绩的揭晓,也让考后“几家欢喜几家忧”的惯例场面拉开了序幕。其中,不乏一批考生落榜,无缘大学。复读,再次成为大多数落榜生的一条出路。可较以往不同的是,复读产业的盘子因为市场需求的...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13岁辍学17岁染毒瘾,强制隔离戒毒后复吸,父亲自责没管教好女儿—— “希望她赶紧把这东西戒了”)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