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经济学会会长张鸿告诉三秦都市报记者,产业转型升级,对产业工人提出新要求,原来的农民工需要提升能力,即使有一定技术的传统产业工人,也需要自我升级,在这种情形下,高等教育培养出的研究生、本科生,将来有相当一部分也将成为产业工人。
新定义:以后大部分白领也算是工人
据全国总工会负责人介绍,传统意义上,产业工人是指在现代工厂、矿山、交通运输等企业中从事集体生产劳动,以工资收入为生活来源的工人。(新时期)我国产业工人主要是指在第一产业的农场、林场,第二产业的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和电力、热气、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中从事集体生产劳动,以工资收入为生活来源的工人。
西安总工会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新定义下,原来不属于产业工人的快递员、软件工作者都可以算是产业工人了。
而在陕西省经济学会会长张鸿看来,蓝领与白领的界限已变得越来越模糊,“过去产业分为一产、二产、三产,农民耕种是小作坊式的,现在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大型农场、机械化操作,农民开始向农民工、产业工人转变;服务业也是同样情况,过去我们把服务业没当产业做,结果现在也是经济很重要的支撑力量。比如IT行业,很多大的软件企业,软件工程师就和产业工人一样,坐在电脑前面,也是一条流水线,集体密集劳动。所以产业工人的概念今天已经泛化了。”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有思路也得有资金
张鸿认为,随着产业的进一步融合,未来高等院校与职业院校的差异化将越来越小,同时,新时期对产业工人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工厂普遍采用高精尖加工,智能化操作,现在很多农民工无法胜任,而一些过去的传统工人也需要有一个再培训、再提升的过程。与此同时,学校新培养的人需要填充这一空白。”
问题在于,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和本科生一样缺乏实践能力,需要企业耐心培养。西安宁波商会会长孙建光直言招聘难,招够人容易,但合格者少之又少,“学生在学校主要学的理论课,和实践相差太远。来到工厂后,有人缺乏耐性,还有怎么教也教不会的,还有的批评几次,就不愿意干了。”
面对外界吐槽,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鼎利学院副院长刘万里表示,其实教育部已看到这一点,2015年11月,《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印发,该文件中就有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内容。但就落地来说,各省部署已到2016年,很多院校也是去年下半年才开始动作。
刘万里说,最大困难还是资金。“暑假,我们学校计算机学院打算派30个老师去企业培训,每人每月‘学费\’在两万元。”两万元不是小数字,尽管如此,阻力依然很大。“因为接收能力有限,一个企业也就接纳两三位老师,很多企业看不上这点钱,另外,还担心泄密问题。我们是通过联系往年就业学生比较多的企业来谈,托人情、找关系才谈拢。其实简单按市场法则走,也是可以的,但费用学校很难承受。”
此外,请企业派人来讲课也是个思路。“学校一堂课时费40元,企业谁愿意来?按市场价格,谁来埋单?学校支出有规定,没有对应资金,很多事都是资金拖后腿。”刘万里感叹道。
本报记者王继成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现多方困局后续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张志飞报道今年,佳县开设“东方红”大讲堂,为领导干部搭建常态化、高层次的学习交流平台。“东方红”大讲堂主要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名师讲座和有关领导,围绕重大方针政策、政治、经...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