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龙飞吕扬
1977年11月,当李华星艰难地用蓄电池为一台借来的黑白电视机供电,如饥似渴地收看西安电视台播放的高考辅导讲座时,他没有想到,日后他能考入西北工业大学,从一名农村电工成长为我国知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
李华星是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风洞试验技术、飞行器设计和民用飞机适航研究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但在1974年,他的梦想是:好好工作,期待有一天能被推荐上大学。如果不行,就安心做一名工人,在农场安居乐业,终老一生。
1974年,17岁的李华星从西安市第三中学毕业后,就在西安草滩的国营红旗农牧场下乡,修水渠、种棉花、收麦子,后在农场下属的农业机械修造厂里做过翻砂工、钳工和电工。李华星回忆,有一次,机床控制箱被师傅戳短路了,闪爆伴着一阵强光向旁边的李华星袭来。一个星期,他的眼睛都肿得像桃子一般。那时他就深刻体会到,“没有知识,当工人都很难。”从此一本《农村电工》成为他每天忙碌后固定的床头读物。
“我当电工时,有幸在西工大参加过一次农村电工培训班。夏天,林荫大道、阶梯教室、新鲜知识,让人如此神往。”李华星说。他在工厂做技术创新,经常做到一半就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半途而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向往,在这个夏天深深牵引着他的心。
1977年10月,高考制度恢复了!激动不已的李华星找到一套数学模拟题做了起来,结果令人沮丧:大部分知识不是“似曾相识”就是“形同陌路”!
“说实话,那时候心里真没底。”李华星笑言,“当时中学的课本太简单,虽然个别老师水平高,但学生能学到的东西太有限。”李华星和厂里的工友们四处寻觅,好不容易搜集到早些年的两本物理、数学自学课本,连知识青年读本都派上了用场,废寝忘食地开始复习。几百名知识青年,都以饱满的热情在学习的道路上飞奔。
他们的复习条件确实艰苦:白天在工厂里修拖拉机,晚上满身油污,拎一小桶清洗零件后剩下的废汽油,回到茅草屋里学习。乌黑的油灯配上乌黑的油,一晚上下来,每个人的面貌都被熏得难以辨认。茅草屋透风漏雨,一遇潮湿,蚰蜒到处乱爬。那时的电视机凤毛麟角,要看西安电视台的辅导节目,得走很长一段路,去水电队蹭电视。万幸李华星一位朋友有台交流直流两用的电视,这才解决了难题。“那台图像总是抖动的电视,却影响了我一生的命运。”
1977年12月高考那天,李华星和几十名工友骑着自行车,从草滩农场向位于西安市徐家湾的红旗厂考点进发。一行人骑在坑坑洼洼的路上,叮叮当当,一个半小时才到达。“我记得,那天天气晴好。中午,我们就着咸菜,啃着自带的馍馍,在考点附近的石子堆上躺着休息,阳光晒得人眯上了眼睛。”李华星回忆。
政治、语文、理化、数学,四门考过后,李华星默默地回到农场,开始了新一轮的复习。“感觉考不上。但那时我已经憋了一口气,不论多么艰苦,一定要考上大学。”那段时间,农场里偶尔会来一封录取通知书,引起一阵轰动。这让李华星在忐忑的同时,决心更加坚定。
“华星,有你的信!”工友的一声呼喊,让正在修理电动机的李华星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打开信件,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空气动力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映入眼帘。“欣喜若狂,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李华星回忆。虽然不是他心仪的无线电专业,但这消息已经足够让全厂沸腾。
1978年2月,李华星带着工友们凑钱为他买的三角板和塑料盆,来到了令他魂牵梦萦的大学。“我们这一代人,对待学习真是如饥似渴,要把耽搁的时间抢回来。这种方向感和使命感,40年来,从未改变。”李华星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鹏)6月5日,记者在2017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第21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上获悉,正在实施的西安火车站改扩建工程,预计2020年北站房、北广场将建成并投入运营,2022年整个改扩建...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