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何以弥补日渐淡漠的亲情

来源:三秦都市报 2017-04-09 06:03   https://www.yybnet.net/
????祭祖让人们感受到血浓于水的亲情

????用编家谱延续家族的传承,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在民间很受欢迎

  近日,先后有多名市民反映说老一辈维持多年的堂兄弟姨姑表关系,到了下一辈人,彼此陌生,感叹“人心不古,人情淡漠”。对于这种情形,有人认为,现在有些人过分追求物质享受,淡忘了亲情;有人认为,这是时代发展,社会多元化的体现,并无过错;而处于大数据信息化、自媒体时代,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人,对自己的籍贯故乡都只是一个概念,和远房亲戚几乎没有交集,又怎会相识相知彼此牵挂呢?

  记者调查发现,在60后70后人群中,堂兄表亲相互牵挂,亲情难舍,但在受访的多位80后90后中,部分年轻人不认识或认不全同族兄弟和姨表兄妹。对此,他们的爷辈父辈深表担忧。

  为连族亲 儿子耗时二年完成母亲遗愿

  “我们杨氏家族户大人多,人口近百人,相隔四世,如今爷字辈健在的只有4位老人,我母亲李芳霞在世时,念于家族的第三代、第四代分处各地,彼此不相往来,她多次倡导利用春节或十一长假家族聚会,合影留念,并自愿出资修编家谱,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她老人家去世也未完成心愿。”

  家住西安东关正街的杨先生,从2015年起,耗时两年,联系分居各地的族人本家,将各自的生平简历,以及配偶、子女,还有出嫁的姑母、堂姐堂妹、表亲收集起来,和在西安一家文化单位工作的堂哥一起编写家谱,并借母亲去世三周年祭祀之际,亲戚族人聚会攀亲,侄子辈、孙子辈相互认识了解。今年清明节,《杨氏家谱》初稿已经杀青,正在联系出版事宜。

  杨先生祖籍关中平原一个名叫杨坡的小村庄,地处西安市临潼、灞桥、高陵三区交界地带,父辈以“万”字排名,同辈以“军”字起名,但这个名序,只是局限于第二代的一部分堂兄弟,而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族人,儿子、孙子都是各取其名,并没有按照老一辈规定的字号起名字,更让人感到尴尬的是,杨氏家族第一代、第二代,逢年过节,婚姻嫁娶,红白喜事,走动频繁,充满了亲情关怀,可是到了第三代、第四代,都忙着上学、工作,彼此从不往来,甚至,连本族“自家人”有多少,在哪居住都搞不清楚,就是爷爷、父亲有意安排他们相识,也都不放在心上,对于家族的发展史更是毫无兴趣。如今,杨家家族的下一代,大部分生活工作居住在西安,还有一部分分布在新疆、北京、四川、浙江等地,即使过年也难以相聚。

  “如今我们杨家老一辈人,还能说出家族的渊源,本家族人分布和去处,勾画出家族的图谱,到了第二代年龄最大的76岁,年龄最小的30出头,几乎跨越两代人,家庭都分成三口之家的小单元。第三代第四代大多为80后90后,除了谙熟自己的爷爷奶奶、叔叔姑姑,对于本家爷爷、奶奶、堂叔、堂哥、堂弟没有任何印象,正是出于对家族的维护,对亲情的延续,我们才决定完成伯母的遗愿,修编家谱。再就是,每过2至3年整个家族团圆聚会一次。”

  据杨先生的堂哥杨平回忆说,2014年5月,他邀请家族的七位老人在西安相聚,游览了西安的名胜古迹,老一辈人把酒言欢,共述亲情,其乐融融,而仅隔半年时间,伯母李芳霞老人不幸患病去世,留下了她人生最后一张团聚的照片。伯母在世时,特别关乎家族的利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困难时期,她和大伯缩衣节食,资助侄女侄子外甥,在故乡传为佳话。退休后,她一直促动倡导家族团聚,并编写家谱,可惜她临终也没看到家族大团圆的场景和家谱的编撰出版,留下了终身遗憾。

  部分80后90后不识同族兄弟姐妹

  多子多福,四世同堂,同宗同室,欢聚一堂,这种大团圆的场景,曾经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的生活理念,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传统的观念,早已淡化,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在60后70后人群中,堂兄表亲相互牵挂,亲情难舍,但到了80后90后,独生子女群体的出现,很多年轻人理不清亲戚辈分关系,甚至不知道某个地方还住着这样一位本家亲戚。

  记者采访时,家住西安北郊凤城八路的80后邓先生说,“像我们这一辈都是独生子女,只有堂兄弟表兄弟姐妹,一年过节聚会几次,平时几乎没啥交集,都靠父母张罗着把大家聚在一起,聚会完毕后各自散去,这种亲情有时连普通朋友都比不上,所以,我认为编族谱互相认亲,没有什么必要。”

  在西安打工的90后王柯对于他们这一代人亲情淡漠的评价,不屑一顾,他说,现今社会,个人过个人的日子,谁也赖的管闲事,别说城里人了,就是在我们乡下,遇到困难了,除了父母和直属亲戚责无旁贷,出手相助,本家人和远房亲戚也帮不上啥忙。再说了,平时干活又忙又累,哪里还顾上攀亲认祖?

  随后,记者在西安街头对80后90后年轻人进行了随机采访,在采访的50人中,能理清堂兄和姑表关系的,有15人;说不清楚堂兄弟和姑表关系的,有10人,知道家族人员构成的受访者,只有15人,而不知道家族所有成员的35人,占受访人数的70%。由此可见,当下年轻人家族观念的淡漠。

  网上“亲戚关系图”的盛行和亲情的缺失

  “外甥和侄子的区别你知道吗?父亲亲戚的孩子都是‘堂兄妹\’吗?”“你怎么对待你的堂兄弟和姨姑表亲?”

  前段时间,一张详尽介绍中国亲戚关系称谓的图表在网络上热传,并被称为“即将失传的实用信息”。专家认为,“亲戚关系图”的走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亲情关系的担忧。

  “这么多年,终于把亲戚关系给弄清楚了”,“快失传的东西,收藏一下吧,省得叫错了!”记者在新浪微博上看到,不到三四天时间,这张“亲戚关系图”就被网友们转发近4万次,评论多达3000多条。

  中国的亲属称谓语非常丰富和复杂,无论关系亲疏、辈分大小、年龄长幼在其家族中都有一个不同于其他称谓的明确称呼,很容易被混淆。而网络上热传的这张图表,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各种称呼与关系做出了说明,简洁明了。为此,很多网友直呼“太有用了”!还有人表示,“等过年了,走亲戚带着!”不过,在盛赞“亲戚关系图”的同时,也有不少人担心,随着社会变化,独生子女长大成人,很多亲戚关系将不复存在。即使允许生二胎,这一现状短时期也很难改变。

  为何亲情关怀和家族观念在80后90后独生子女身上无法体现,或者视而不见呢?西安社科院研究员、陕西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王国琪分析说,首先,80后90后这一代人没有和堂兄弟堂姐妹在一个大家庭生活的经历,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从小学一直到上大学,都远离本家族人,亲情和家族的观念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被忽视了,而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有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直系的感情,还有童年时代,爷爷和奶奶对他们的照看,与本家族人并不相干。其次,随着乡镇城市化的进展,许多农村父母选择到城市发展,造成留守儿童和城市借读儿童,直接导致这代人和其他亲族之间联系的隔断。另外,如今年轻人家族观念的淡化,也反映了出亲情的缺失,不管到什么年代,科技多么发达,家人和睦团聚,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愿望,需继承发扬,不能随易抛弃。

  编撰家谱家族聚会弥补感情缺失

  在西安一家建筑设计院工作的小徐,也是一个80后,但他却非诚重视和老家族人的沟通交流。小徐家在陕南农村,他在西安上大学毕业后,在此成家立业。他说,“我们老家家族观念特别强,每年过春节,就是在忙也必须回家里和本家人团聚一次,祭祖认亲。祭祀祖宗的场面非常隆重,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族长带头,焚香上供。然后,家族每户人家轮流请客,并将新娶进门的儿媳,刚出生三个月的婴儿编进家谱。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族中的一个堂弟出了车祸,需要资金援助,族长号召大家资助,大家积极响应,一下获得善款近20万元,帮助堂弟渡过了难关,那个场面真的非常感人。小徐说:“血浓于水,就是相距再远,一家人血脉相连,相互关照,总比外人要亲近得多。”

  记者采访发现,近年来,在城市和乡村,有许多家族开始修编家谱,一是为了家族的延续,溯本求源;二是因为下一辈人的亲情淡漠,不知彼此关系,不相往来,以此作为彼此联络的纽带;三是强调亲情关怀,加强堂兄弟姑表亲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怀旧复古,不忘初衷。

  对此,王国琪先生表示,我国的传统道德就是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以来就讲究“家和万事兴”特别强调重视血缘和亲情关系,在人们遇到困难坎坷时,家族的支撑、帮助,不但提供了物质上的支助,也是人们精神和感情的慰藉。如今,续家谱连宗系,正是体现了当下人们对人际关系尤其是亲情关系的一种渴望,一种期盼。但愿,这种传统的做法,能够唤回年轻人对亲情的认知,对传统的守护,在繁忙的工作中,不忘乡愁,不忘对家人族人的牵挂和关怀。 本报记者杨立

新闻推荐

杂货市场成了名副其实的“高富帅” 基金小镇的创新智慧值得借鉴

开栏语挂职锻炼,对追赶超越中的大西安而言,是选才、育才,培养懂经济、善管理干部队伍的有效途径。为贯彻落实好西安市委《打造追赶超越西安铁军的决定》精神和市委书记王永康对干部挂职工作...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以实绩惠及群众2017-04-08 15:08
评论:(何以弥补日渐淡漠的亲情)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