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欢欢
窗外冷风肆虐,呼啸的北风夹杂着雨点打在窗台上,而窗内却是另一番景象。宽敞明亮的教室,整齐摆放的画架,一群学生正在全神贯注地聆听着老师的讲解,不时快速地在小本子上记着笔记。记者轻声走进教室,快速地记录下这温馨感动的一幕,说温馨,因为这不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小儿在拜师学艺,而是一群年过半百的老人在追求不老求学梦。说感动,因为在这样的雨天里竟没有一人缺课。
这温馨感动的一幕就出现在市老年大学里,不仅仅是素描班里学习氛围浓烈,舞蹈班、摄影班里都是挤满学员。记者从老年大学教务科了解到,自9月17日招生工作开始后,每天前来报名的老年人多达四十余人,工作人员全天不休,为前来报名的老年人介绍专业、老师,截至报名结束已有四百余人报名,各个班级全部满员。10月17日,市老年大学正式开学,近五百位老人怀揣求学梦再一次步入知识的殿堂。
五载奋斗,终成今日老年大学
“活到老,学到老。”继续受教育,既是老年人的权利,也是他们的需求。随着铜川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渭南市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老年教育事业发展,一直把老年大学建设工作列入老干部工作的重点内容。2011年,市委老干局成立铜川市老年大学筹备组,专职负责老年大学建设的资金落实、施工监管、设备采购等工作。2013年3月,市委召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渭南市老年大学及老干部活动中心阵地建设工作,并将老年大学列入全市重点建设项目,拨款500万元在党校科研楼加建两层,将二、三层2400平方米划归老年大学使用。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深入到老年大学调研,及时研究解决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先后协调市财政拨款近300万元用于功能性装修和设备采购。2013年10月,经市委常委会同意成立铜川市老年大学,与铜川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合并,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该项工作的落实填补了铜川市没有老年大学这一机构的空白。
经过近5年的紧张筹备,目前,渭南市老年大学基础建设、教学、活动设备采购等工作已全部完成,如今走入市老年大学,32台电脑整齐地摆放在电教室,健身中心40余台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器乐室里32台电子琴整齐划一……一所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多媒体技术为一体,拥有多功能厅、电教室、会议室、棋牌室、健身室等十室一厅的现代化老年大学向全市老年人张开双臂。
硬件好,更要服务好
走进市老年大学,楼道里一张课程表格外显眼,课表上不光清楚地印着时间、专业、教师以及任课教师,还印有班主任名单。原来是老年大学“三位一体”管理模式,“我们学校实行‘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一个班配一名教师,一名班主任,一名班长,教师负责授课,班主任负责班级日常事务管理,班长负责与同学联络等工作。虽说是老年大学,学生都比我们工作人员年长,但既然他们选择了继续深造学习的道路,我们就要抓好学业管理,这样也是更好地为学员服务。”老年大学综合科科长吴元向记者解释道。
管理上的不断创新就是为了让每一位来到老年大学的学员安心学习。开学前,学校赴西安、咸阳等周边城市老年大学参观学习,结合渭南市老年人业余爱好,最终设置了声乐、舞蹈等11个专业。专业设置好了,学校又开始忙碌,他们要为学员找到最好的教师。多次的奔波,如今学校拥有数名优秀教师,太极拳专业主讲教师胡克禹、书法专业主讲教师任茂理、舞蹈专业主讲教师苏艺彬……正如苏艺彬老师所说,“学校设施这么好,学员积极性又这么高,我们更得为学员服好务,让学校里的每一件教材都能物尽其用。”
学习,让人生更开阔
步入人生的黄昏,有人选择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有人选择行万里路,饱览名山大川;也有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同的选择拼接成斑斓多姿的晚年生活。在老年大学里,正有一群老人重拾年轻时的爱好与梦想。
素描班的两位学员赵天文、肖庆惠都是年过七十的退休老干部,年轻时他们为了铜川的城市发展贡献了全部力量,退休后他们离开工作岗位,生活里只剩下围着孙子转,直到九月份老年大学开始招生,他们重新拾起自己曾经无暇顾及的爱好。
“来到老年大学才发现咱们铜川的老年人学习热情这么高涨,各个班都报满了。退休后,我们就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做公益还有点儿时间,现在都提倡终身教育,活到老学到老。开学这段时间,认识了更多的朋友,学到了更多新鲜知识,脑子、身体都活了!”赵天文和肖庆惠愉悦地说道。
“壮心未与年俱老”,只要心态年轻,何惧岁月催老?只要不断学习,人生自会开阔。随着渭南市老年教育不断推进,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更优雅地老去,拥有更丰富的人生。
新闻推荐
阎庆文在参加铜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 围绕全省工作大局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司法保障
本报西安电(记者徐国玺)1月日下午至日,铜川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代表们紧扣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认真审议了省政府工作报告、省计划报告和省财政报告。省人大代表、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阎庆文参加铜川...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