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红卫 通讯员 郝彩琴
一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关心贫困群众,从政策、资金等诸多方面给予帮扶。脱贫攻坚,***,目的就是要让贫困群众尽快摆脱困境,走向美好生活。为了培养贫困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提高贫困人群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自身造血能力,印台区通过加强调研分析、技术培训、产业培育等多种方式***,让贫困群众走上“我参与、我富裕”的“自主脱贫路”。
近日,记者走进家住印台区陈炉镇立地坡村的贫困户贺亚婷家中,一进院子,便听见隆隆的机器声,贺亚婷和她的儿子正在机房里忙活着压饸饹。大门外来了一辆农用三轮车,下来的是上店村的陈淑娥。原来,陈淑娥的儿子马上要结婚了,陈炉人结婚都要吃饸饹。陈淑娥说:“她家的饸饹压的好,吃着香。这次,我拉来自己家270斤麦面,准备全压成饸饹。总要给亲戚朋友吃最好的嘛。”同样来压饸饹的育寨村村民温存田也说:“我们平时吃的饸饹都是跑10多里路来她家压,结婚吃的就更要到她家来压了。”这次,他有80来斤的面粉要压。
贺亚婷说:“多亏自己有压饸饹这个手艺,再有个好压饸饹机,要不然日子可真的艰难。”
贺亚婷一家6口人,20多年前,丈夫发生意外,导致双目失明,右手残疾。面对两个年幼的孩子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丈夫,家庭重任一下落在她一个人身上,贺亚婷欲哭无泪,全家所有的生活来源仅靠家里的几亩薄田和平时赶集卖菜所得。她说:“那几年出门,见了人头都抬不起来。”好不容易熬到2015年,儿子结婚了,好多亲朋好友都说她终于熬出头了。为了给儿子盖间新房,她咬紧牙关,扩建了家里的房子,一院崭新的房子盖起了,却也欠了不少钱。
然而,她没有自暴自弃,依然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利用自己会压饸饹这门手艺,搞起了饸饹加工生意。她说:“我15岁开始压饸饹,已经压了30年的饸饹,以前是个小作坊,连家都顾不住,现在政策好了,包村干部也给我出点子,让我把这个生意做大,也找到了致富的门路,我对以后的日子也有了盼头了。”
如今,贺亚婷家的饸饹加工生意,不仅对外销售,也承接上门代加工。生意好了,原本在外打工的儿子也返乡回到家里,不仅平时给母亲帮忙,还利用手机在网上发布信息,宣传起了自家的饸饹。现在已联系深圳、西安等地固定客户,通过真空包装,定期发货。
贺亚婷说:“真的是穷够了,只要有一点办法,谁愿意被定为贫困户,有啥光彩的。虽然政府给咱补助钱,咱花着总觉得不踏实、不自在,没有自己挣的钱花着踏实。”现如今,她的儿女长大了,去年还添了孙子,一家人团团圆圆,其乐融融,她更有了干劲。用她的话说:“只要勤快些,受些累,日子总会好起来的。”现在她不仅自己脱贫信心十足,还希望扩大经营,增加用工,大家一起富起来,给政府减轻负担。
今年以来,印台区以2016年全区15个脱帽的贫困村为主战场,推动贫困村发展苹果、优质粮油、蔬菜、畜禽、中药材、干杂果等区域优势强、生产效益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同时,通过产业扶持15个贫困村2073人,让贫困群众走上自主脱贫路。
【记者手记】富兰克林说:“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有志气,“输血”才能强身;靠实干,“造血”才能发展。无论政府怎样帮扶,都离不开贫困群众发挥主人翁作用,都离不开贫困群众将“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扶贫先扶志。天道酬勤,勤能补拙。不等不靠,道路广阔。贫困户贺亚婷一家努力脱贫的精气神值得所有贫困户学习。
新闻推荐
深化对外开放、提高开放水平是为深度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的有力抓手。《纲要》提出:加强对外宣传,再塑城市新形象,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加快西铜一体化步伐,全面...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