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珍正在为空巢老人程桂秋梳理头发
本报记者 辛成 通讯员 李哲
陶玉珍,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年妇女。二十年来,她无私地帮助着周围的孤寡老人,用爱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她被附近的大爷大妈们亲切地称为“闺女”、“妮儿”。
“母女情深”绎大爱
1998年,新婚的陶玉珍在印台区王石凹镇街北社区有了自己的小家,结识了住在她家楼上的74岁的吴绍莲老太太,从此结下了浓浓的“母女情”。那时老太太偶尔会敲门来求助,她便帮老人修理一下水路、电路和管道等问题。相处时间久了,得知老人患脑萎缩和风湿性关节炎,经常头晕且腿疼走路不方便,而她的子女却常年在外地。热心肠的陶玉珍就开始关注老人、照顾老人。从此,对老人多了一份责任也有了一份牵挂。
2008年的一天,陶玉珍得知社区在办理老年证,她了解老人符合要求后,跑前跑后帮老人办证。也就是从那时起老人多了一个“闺女”,她也多了一个“娘”,她称老人为“梦娘”。老人家里的所有琐碎事也被他们夫妇包了下来。
2013年的一个冬天,陶玉珍像往常一样处理完家里的事情来到老人家中,老人告诉她,自己的老龄生活补助半年没有到账。得知这一消息后,陶玉珍急忙赶到社区询问。在了解到是由于老人的指纹没有录入成功导致补助款没有发放后,她又回到家中带着老人去办理指纹补录。第二天老人的生活补助已经全部到账。
吴绍莲老人是陶玉珍照顾的又一位老人,从2007年陶玉珍到社区担任公益性岗位后开始,至今已有8年多。提起陶玉珍,吴少莲老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闺女心眼好,这些年多亏了她,她对我真像亲闺女一样。”今年春节,老人被女儿接走过年,钥匙却留在了陶玉珍的家中。她依旧每天来到老人家中打开窗户给家中通风,太阳好的时候还把老人的被褥拿出来晒晒。
救人结缘传佳话
2013年中秋节的前一天,在市场买东西准备回娘家看望父母的陶玉珍遇到了80高龄的赵庆美老人,看到赵大爷捂着胸口,满头大汗。陶玉珍赶忙放下手中的东西,拦了辆车将赵大爷紧急送往矿务局二院进行急救,经医生诊断为下壁心梗,医生建议转院,陶玉珍又急忙将赵庆美老人转到市人民医院,病情紧急下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此时老人身边只有陶玉珍一人,没有家属无法签字,陶玉珍毅然拿起笔在病危通知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拿出准备回家孝敬父母的钱为老人办理了住院手续。后经医生抢救,赵大爷脱离了生命危险。等一切安排妥当后,已是下午4点多,这时陶玉珍才抽出空赶紧通过各种方式联系赵大爷在外地的儿女。傍晚家住西安的赵大爷的大女儿赶到医院后拉住陶玉珍的手泣不成声,不知如何感谢这位救了父亲的“恩人”。当晚,陶玉珍还留下来看守了老人一夜。从此以后,两家人就像亲人一样互相走动起来。在得知老人的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不能经常回家,她便常常去赵大爷家探望,陪老人聊天,给老人干家务,自己做的好吃的也不忘给老人带点去尝个鲜。赵大爷更视陶玉珍为自己的亲女儿,每次见到她都亲切地拉着她的手嘘寒问暖。陶玉珍用超越血缘的亲情演绎了人间的大爱与善良,在街坊邻居中传为一段感人至深的佳话。
真情助残暖人心
“非亲非故的,这些年多亏了玉珍的照顾,对我跟亲姐妹似的。”街北社区55岁的失明退休职工韩秋芬,说起经常照顾她的陶玉珍,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现年55岁,双目失明的韩秋芬是王石凹矿的退休职工,丈夫早年去世,家里只有她和女儿两个人。“我现在55岁了,2000年的时候由于青光眼双目失明,以前女儿小的时候在家还能照看着我,女儿慢慢大了,2009年的时候出去打工了,家里就剩我一个人。多亏了玉珍这个好妹妹,她刚来社区入户了解情况知道了我。从此经常来看我,陪我聊天,帮我干家务,还经常帮我买菜,带我出去遛弯。”
据韩秋芬介绍,陶玉珍隔三差五地来家里看看有什么要帮忙的,有一次韩秋芬听说退休职工可以领取独生子女补贴,“我又看不见,自己也不知道哪是哪,没办法去办理相关手续。”她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陶玉珍,陶玉珍二话不说带着韩秋芬的相关材料去帮她办理。
如今,陶玉珍已过了不惑之年,但隔三差五去看望这些缺失关爱的人却是雷打不动,扫地、买菜、做饭、陪他们聊天……九年的习惯依然在循环重复。“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不容易,她能坚持这么多年确实不易。”“陶玉珍,这闺女有颗金子般的心。”在街北社区,提起陶玉珍大家无不伸出大拇指。“这也没啥,都是应该做的,谁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面对这些赞誉,陶玉珍不好意思地说。她的事迹感动了街北社区的群众,2014年12月31日,她被群众推选为社区居委会委员,她用一颗博大的爱心,温暖了群众。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冯育强)为积极应该当前严峻市场形势,铜川矿业公司奥博集团坚持“一企一策”经营理念,充分发挥闲置资产创效获利能力,多举措激活“沉默成本”,取得了一定成效。面对煤企持续市场严峻形势,奥...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