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从三晋会馆到第七初中 □周成民

来源:西安晚报 2016-09-11 00:00   https://www.yybnet.net/

上世纪五十年代第七初中平面示意图作者绘制

西安的学校很多都是由会馆、庙宇改建成的,如大湘子庙街的湖广会馆(西安市五中)、青年路的吕祖庙(四十四中)、老关庙的关帝庙(劳武巷小学)等等。我的初中是在位于梁家牌楼的第七初级中学上的,其前身就是解放前的三晋会馆。

校舍多为木质结构

我是一九五三年进入第七初级中学的。当时学校的建筑之中,除了一幢大屋顶的砖木结构的二层教学楼是新修的以外,包括街房在内的大部分房屋基本上保留了原会馆的面貌,其建筑风格与庙宇中的大殿相近,多系木质结构。

进了大门,西边一间十平方米的平房是传达(兼收发)室,由一位姓丁的人看管,他五十岁上下,学生们尊称他丁老。房子里面隔了一小块地方是他的卧室,一年四季白天晚上他都在这里。丁老脾气有点噌倔,我们小孩子都非常怕他。他除了负责收发信件、报纸和看大门,还要打扫紧挨大门的人行道,在学校改用电铃之前也由他摇着一个木把的铜铃提示上下课的时间 ,按点摇铃非常准确,后来的电铃也由他操控。这个让人望而生畏的丁老,实际上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常会帮助别人,只是看见迟到的或课间偷着跑出校门的学生,脸就沉了下来。

靠着传达室的二层砖木结构的小楼,一层东侧是教务处,西侧为教研室。由两边的楼梯上去有几间大一些的房子,是校长、书记和教导主任的办公室,我们入学不久新调来的姚校长结婚时东边的一间大房就是他的新房。与这个小楼相隔四五米距离的是一个二层的教学楼,每层八间房,上下共十六间,除两间行政使用外,其余都作教室。楼的东西两侧有两排平房,二十多间小屋为班主任专用,每人一间,便于与学生单独谈话。向北行四五米就是一个一米高的砖梯,上去后有一个数百平方米的大庭院,平时全校学生开大会或作广播体操时就在这个地方。庭院东侧的一排平房是伙房和伙管室,西侧的一排平房由后勤占用。再向里就是雄伟的大殿,被分为四个教室,南北两边的玻璃窗很大,一直通到顶棚,采光非常好。四间房的中间有十字通道,每间房子挨着东西通道的部分是八扇特别大的橘红色阁子门,上面的木雕花纹精美,非常好看,门的上半部分都装着玻璃。老师上课时有时从这儿进来,有时也会由南北通道的小门进来。大殿东西两侧有小阁楼,可以住人。沿十字通道的南北通道下了大殿的几个台阶向北的平地约千把平方米,被用作操场,上面有两个篮球场。这就是学生上体育课的地方,有时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课间操或上体育课也是老师领着我们堆雪人、打雪仗的地方。由操场东边的一条两米宽的小道走过去是三间厕所,再向北的一堆平房是教师的宿舍,土木结构,每间房大概也就是十几个平方米,与现在的水平相比,应该说条件很差。由此再向北穿过一个不属于学校的院子,走出黑色的大门就到了西大街,与琉璃庙街相距不远。

我们的教室在那个教学楼的二层中部,光线不太好,每次上课都要把十几个日光灯打开才能看清黑板上的字,坐在两边的学生由于黑板反光就比较吃力。一间教室容纳六十名左右的学生,几乎到了它承重的极限,有些调皮的同学三两个一起站在教室中央上下晃动,相应地楼板竟有大幅度的上下晃动,引起大家一阵哄笑,现在想起来倒有些后怕。如果楼板的晃动幅度超过了承受的最大值而塌陷下去,楼上楼下两个教室将近一百三十名学生的安全就危险了,好在老天保佑。后来二年级调整到大殿上的教室,就再也没有晃动的机会,安全亦随之有了保障。

第七初中的三个年级,每个年级有甲乙丙丁戊己六个班。我们丙班在东南方向的那间教室,丁班、戊班和己班分别在东北、西南、西北方向的教室,到了三年级,这几个班又来了一次轮换,我们丙班又调整到了东北方向的教室。这几间教室的光线都很好,通风也不错,夏天非常凉快,但是到了冬天就不太好了。那时没有暖气,冬天时节,值班的同学提前来生炉子,搞得满屋子烟雾腾腾,尽管如此,四壁透风的房子仍容不下这些少量的热,温度依然很低,同学们的手和脚大部分都有冻疮,疼痛难忍。老师看到自己学生的小手冻得通红,常常在上课时抽上一两分钟时间让大家搓搓手、跺跺脚,可以暖和一些。学校的操场只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上体育课多以体操、垫上运动为主,有时也打打篮球,至于足球、排球及长跑之类的田径项目,在我的印象中基本上没有。

临近毕业加入共青团

我的同学之中,多数是家住附近的孩子,但也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是郊区或外县的农家子弟,他们的父母抱着望子成材、光宗耀祖的梦想把孩子送到城里的学校读书,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一点钞票作为孩子的费用。这些学生吃住全在学校,住的地方在大殿两侧的那个小阁楼上,光线昏暗,空间狭小,通铺上每个学生也只能分得二尺宽的一块刚可容身。学校中间庭院东侧的小伙房,专为学生做饭,当时城里一个人的全部生活费为每月八元,在这儿上伙的大概只交五六元就可以了。即便如此,有很多家庭条件差些的或饭量比较大的学生仍然坚持每周回家背馍拿菜,有锅盔也有玉米面馍,多数吃到后半周时已经发霉长毛,便拿到窗台上晒成干馍块,说起他们的菜,一般一个大瓶子或铁盒子装满雪里蕻或咸菜就凑合一个星期了,其辛苦之状令如今的孩子是想都想不到的。那时大家都相处得很好,也没有彼此看不起的现象,我们这些城里孩子有时也在家里拿一些好吃的与他们分享。

由于学校的教学质量很好, 所以在一九五四年全国组织赴保加利亚的夏令营时,西安数十所中学在名额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学校的关兴坡被选中。这不仅是她个人难得的荣誉,也是全校师生的骄傲,一时被传为美谈。

一九五六年临毕业的六月,我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当时这是一件表现进步的非常光荣的事。后来通过我的努力在工作单位还被选为团支部书记和总支组织委员,在我人生成长的道路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年过去,就要毕业,大家依依不舍。许多农家子弟的同学没有考上高中而找了工作,也有的仍然回乡,那时没有“知识改变命运”一说,只谈“革命工作没有高低之分”,所以大家心里都非常平静。我的中考成绩很好,分配进了西门外铁塔寺的一中。我们年级的很多同学都考上了一中或六中,后来升入大学。

后来,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七初中升级成为西安市第二十七中学。改革开放后,二十七中与西侧菜坑岸的七十中学合并为一所规模更大的学校,原址上建成了莲湖区第二实验小学。

新闻推荐

墙壁倒塌 意外发现一口井 □鲁迁

古老的小车家巷,现在地图上已经找不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市政府实施低洼地改造,它一半划归大车家巷,另一半属于德福巷社区。作为老西安,我怀念我家几代人曾居住小车家巷30号院落的岁月,以及院...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从三晋会馆到第七初中 □周成民)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