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岁月深处传来的钟声(上接一版) ——大荔县寻找“好家训家庭,好家训村落,好家训社区”活动见闻录

来源:渭南日报 2016-08-06 21:03   https://www.yybnet.net/

大荔县委宣传部组织书法家走进社区、村落为群众义写家训。

(上接第一版)

西渠头村坐落在大荔北面的铁镰山下。“关中八惠”之一的洛惠渠从这里穿流而过,至今惠泽八荒。7月7日下午,杨长生老人端坐在厅堂纳凉。慈祥而又和善的面庞上长着两道长长的寿眉。虽已84岁,双眸仍不时闪烁着教育工作者特有的严肃和正气。

老人的儿子杨国泰告诉我们,父亲1960年从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毕业后一直在西安市三十三中任教,直到退休一直担任班主任。当了一辈子老师,老人说他的原则就是“工作认真,兢兢业业,注意德行”。

随行的村民杨耀曾老人说,杨老师这家人最大的特点是“乐善好施,重视教育”。杨老师的祖母张尚兰老人在世时远近都有“贤名”。老人虽没读过书,却自己摸索出了一套整骨手艺,手法技术在当地口碑极高。但不管生人熟人,老人看病不仅从不收费,还给路远的病人提供食宿。老人去世的时候,很多受过老人恩惠的外乡人都闻讯前来。在村里老人提议下,儿孙们在老人墓圹门楣上刻下了“女中魁元”四个字。

杨长生老人说,祖母在世时常对儿孙说“她爱有学问的人”,“有文化比没文化强”。家里如果有能念好书的后辈,无论男女,老人要求全家必须拼尽全力供其上学。他退休后也从不攒钱,所有的退休金全部用来奖励儿孙学习。祖母对子孙管教非常严厉,经常讲“惯子犹如杀子一般”。哪个儿孙晚上十点前不能按时回家,整晚都进不了门。10岁的时候,他就接过了祖母递到手中的小木锨,在上学路上开始拾粪。

杨耀曾老人说,在张尚兰老人的带动下,杨家人都学会了整骨。手法虽不及老人精熟,但都继承了老人遗风,从不收取任何费用。村上每次募捐,杨国泰家都会带头捐款。前一段时间,村里修涝池,他们除了带头捐款,还把上万的砖捐给了村里。杨老师一辈子也没做过什么官,但每年过寿时,都是西渠头村最热闹的时候。

许庄镇党委宣传干事梁凯告诉记者,长生老人所在的杨氏家族目前是西渠头村第一大姓,迁徙至此已有640余年。前几年村上出土了一通“三户陵”碑,记载了杨氏先祖们筚路蓝缕,开创家业的悲壮历程。在村两委会的支持下,杨氏家族成立了清明祭祖理事会,每年清明都会组织祭奠、诵读祭文、文艺表演等活动。

村委会主任杨社民说,西渠头村很多家庭都有着代代相传的好家风,前一段时间,村上成立了乡贤文化骨干队伍,组建了红白理事会,制订了村规民约。现在村上每年都会评选表彰“十星级文明户”,表彰一批好公婆、好儿媳和文明家庭。成大器者必先塑大德现代版“窦燕山”辛向东夫妇帮助更多孩子和家庭走向成功

头顶烈日,汗流浃背,裤腿挽到半腿上,光脚片子踩在地里。如果没人提醒,你恐怕不会相信画面上正在耕作的汉子竟是一名美国耶鲁大学的洋博士。

15岁就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的武华涛在现在的孩子眼里绝对堪称“学霸”,他的轶事在家乡大荔县至今仍是传奇。妹妹辛晓冰紧跟哥哥,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后来成为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的硕士。弟弟辛华波虽然两次高考落榜,却凭借顽强努力刻苦自学取得了全国高教自考中医本科文凭,目前担任天津一家中医医院的副院长。

到底是什么样的家庭环境,能成批地制造出这么优秀的子女?大荔县委宣传部的干部告诉我们,武华涛兄妹的父母辛向东、武纯霞老师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如今都已80多岁,是大荔县很有名气的教育名人。

《三字经》云,“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7月8日下午,在大荔县城区百家院社区,我们见到了现代版的“窦燕山”——辛向东夫妇。

辛老师说,身教重于言传,他们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家里学习风气很浓。他们经常告诫孩子,懒汉和懦夫干不成任何事情。攀登科学高峰离不开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精神。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大哥又成为弟妹的榜样。不仅是华涛,家里几个孩子都很热爱劳动,女儿晓冰担水,磨面,割猪草,肩挑手提,农活样样能干。

作为父母,辛向东夫妇在日常生活中从不专制,不搞“一言堂”,很注意在家里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孩子们思想活跃,善于思索和发现问题,爱好和特点也能得到很好地发挥和表现。他们对孩子不分男女,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绝不偏爱。孩子对家庭和父母有什么意见能够畅所欲言,从不拘束。孩子们养成了合作精神,平时善于团结人,人际关系处理得很好。和谐温馨,轻松愉快的环境也让孩子们打心眼里热爱家庭,热爱父母。

母亲武纯霞老师说:“成大器者必先塑大德。子女的成才和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父母高尚人格的激励。孩子们积极乐观,工作努力,遇到问题也有解决的能力与应对的良好心态。不论走到哪,不论走多远,她们都很放心。”

清风徐来,老夫妇居住的小院里一串串葡萄即将成熟。随行的宣传部的干部告诉我们,从1984年起,老人开办了义务家教辅导班,为慕名前来的学生和家长排忧解难,免费辅导。夫妻二人以极大的热情深入中、小学,机关事业单位讲学。30多年来,哪里有邀请,就到哪里去讲课,行程万余公里,作报告500多场次,足迹甚至远到秦岭大巴山区。他们还义务编写了《启智铸魂泽桑梓》、《四轮学习方略系列讲座》两本家教文集,帮助更多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困境,帮助更多孩子取得成功。

“教了一辈子书,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是我们的人生乐趣,我们很享受。党和政府给我们老两口有退休工资,我们本身就是教育工作者,再收钱不合适。我们做家教的原则是有求必应,分文不取”。辛老师说。好家风泽被后世大荔一名小学校长说“摇动摇篮的手足以撬动地球”

一排排具有浓郁关中传统风格的民居建筑保留完整,一幅幅“二十四孝图”彩绘在村道两侧次第排列。盛夏时节,许庄镇柳池村掩映在浓浓的柳荫中。生活在这个村庄的“马安庆堂”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裔。自唐代定居大荔后,马氏家族人才辈出。“廉生救母”、“马定远奉叔养侄”等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村支书王郁中告诉记者,马氏族人深具家国情怀,曾有先祖因支持戊戌变法而身死国难。为督促后辈正直做人,族规规定了七种情况不得载入族谱。好家风带动好村风,新中国成立以来,柳池村没有发生过一起违法犯罪案件。

在村道南侧,我们看到一户人家大门口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块蓝底白字的《生活自约》。王郁中说,这是村民王宏昌老人为自己制定的做人准则。老人一生热心公益事业,多年来坚持义务给村里修缮道路。老人虽然过世了,但在他的精神感召下,柳池村现在有30多名义务清洁员。

村里的乡土诗人刘新成说,上世纪四十年代,村民王俊卿老先生将村里的破庙修缮后建成学堂,收容村里家境贫困的孩子读书。王俊卿修庙兴学的故事激励着一代代柳池人,柳池村形成了“崇教敬学、孝悌当先”的好村风。村上人口1020余人,大学生就有74名。为使优良村风代代相传,村上倡导“以德治村,以孝治家”,首创了村民道德议事会,协助村里处理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不断促进村风文明。

和柳池村不同,总人口8300多人的城关街道东大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社区,辖区内居住着蒙、回、土家等少数民族。

在社区党支部书记锁玲家,一副落款为“郭氏子孙继存传训”的四十字家训端端正正地悬挂在客厅。锁玲告诉我们,县上开展“万条家训进万家”活动,县委宣传部组织法家进社区,为群众义务写家训。70多岁的老公公郭继存将写好的家训装裱后挂在了墙上,要求每个家庭成员对照家训检查自己的行为。

锁玲说,“包容、和谐、孝道”是她们老郭家人的最大特点。公公是回民,婆婆是汉人。但两人当年一结婚,婆婆便主动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婆婆在娘家是老大,结婚后仍抚养弟弟,供妹妹上学,但婆家人从没有反对过。公公对岳父母更是尽心尽孝,岳父母去世后,作为大女婿亲自主持,按汉人风俗将丧事办得漂漂亮亮。

锁玲说,婆婆当了几十年的居委会和社区干部,还要操持一家子的生活,但从没听到她开口抱怨。多少年来她们家一直是四世同堂,十几口人生活在一起,婆媳、妯娌关系很好,又热闹又和谐,令很多邻里羡慕。

半个月前,公公生病住院,在贵州上大学的儿子郭俊专门回来看望爷爷。看到侍疾的爸爸洗爷爷裤子上的便溺,当场就红了眼睛。回来后悄悄告诉妈妈:“长这么大我都没见过我爸洗过衣服,我以后也要像我爸那样对你们好。”

锁玲告诉我们,儿子的这个举动让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家风的重要性。她们向社区全体居民发出倡议书,动员社区干部走巷入户,组织开展立家训,晒家风活动。

“如果家是一片草地,家风就是滋润幼苗的雨丝;如果家是一座花园,家风就是吹开小花的微风;如果家是一片天空,家风就是点缀蓝天的云朵……”在大荔县中小学“好家风伴我成长”的演讲大赛上,来自大荔县实验小学六年级四班的赵芷瑶同学声情并茂。

“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撬动地球的手。好家风泽被后世,坏家风遗祸子孙。好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无数的好家风组成了社会的好风气,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健康成长。”5月6日召开的春季家长会上,大荔县实验小学校长孙建勇《尊师重道,重塑中国好家风》的报告在家长中引起巨大反响。

副校长王鹏告诉我们,在学生成长因素中,家庭教育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孩子的品格养成方面,家庭和社会影响要比学校大得多,而家长的影响要比老师大得多。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不同阶段的影响十分惊人。“万条家训进万家”活动正式启动后,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和家长挖掘和培养优秀家风、家训。利用节假日为学生布置了主题明确的德育作业。例如:在教师节要求孩子通过给老师制作贺卡、写信等方式感恩老师,明白尊师重道的道理。母亲节、父亲节让孩子为父母、长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另外,他们还组织了好家风、好家训手抄报和绘画比赛,鼓励老师、学生、家长提炼、书写自家的家训。与时俱进,吐故纳新新时代的好家风会让同州大地成为大荔人的精神家园

7月21日上午,羌白镇布头村村部,大荔县书法家协会主席杨志斌带领5位书法家一口气为布头村群众书写了120多幅家训。70多岁的杨志斌老人乐呵呵地告诉我们,这已经是他这两个月参加的第五场家训义写活动了,每次义写,群众的热情都很高。

为搞好“万条家训进万家”活动,大荔县委宣传部在全县开展了寻找好家训家庭、村落、社区活动。他们通过电视、手机短信、微信平台等渠道向全县发出了好家训征集通知,并且以村、社区为单位组织群众申报。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指导、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帮助群众总结提炼,组织书法家为群众义务书写家风家训。5月22日,全市纪念“延讲”发表74周年暨“万条家训进万家”义写活动在西渠头村举行。市委副书记王春阳和市委宣传部领导们亲自带领书法家走进村子为群众书写家训。

“万条家训进万家”活动的开展,也带来了干部作风的悄然改变。在官池镇镇长李强的办公桌上,记者发现一块制作精美的座右铭。上书“三人行必有我师”。李强说,“寻找好家风活动”让干部们思想触动很大,激发出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镇上积极采纳干部建议,为大家统一制作了座右铭牌,激励大家进一步转变作风,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美丽大荔建设中来。

大荔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由建新兴致勃勃地说,下一步,他计划开个各界人士参加的“诸葛亮会”,把好家风家训故事改编成文艺作品,在群众中开展“好家风大家传承,好家训大家寻找”活动,让这些好家风真正深入到千家万户,凝聚成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在同州湖畔,春季移栽的白皮松已经青翠欲滴。从全国各地引种的月季花争奇斗艳,瓜果之乡大荔正迎来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万条家训进万家”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中纪委网站播出的纪录片《刻在青砖上的家训》,让韩城党家村人的始祖,从大荔县朝邑镇营西村走出的党恕轩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

大荔县委书记王青峰说,不仅是党恕轩,结草衔环和朱寿昌辞官寻母的故事也发生在大荔这块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土地上。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身齐家,崇德重礼的历史智慧。我们将坚持与时俱进,吐故纳新,着重培育新时代的良好家风。通过良好家风促进作风转变,带动政风提升。将好家风转化成大荔融合发展,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让美丽的大荔成为所有大荔人心底的精神家园。大荔县委宣传部组织书法家走进社区、村落为群众义写家训。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通讯员党宇杰摄

新闻推荐

华旅集团和蒲城县联手打造东府文化旅游新地标 ——写在蒲城槐院里·历史文化街区复兴改造项目开工之际

本报记者梁晓蔚通讯员李明惠曙光经过一年多扎实筹备,总投资15.4亿元的蒲城县槐院里·历史文化街区复兴改造项目正式拉开帷幕。该项目作为市、县两级重点文化旅游项目,认真贯彻国家“一带一路”“丝...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岁月深处传来的钟声(上接一版) ——大荔县寻找“好家训家庭,好家训村落,好家训社区”活动见闻录)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