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仓莲展示自己的联系方式,寻找当年的知青。首席记者 张红中 摄
1968年冬天,渭南市白水县林皋镇高西大队张常组来了9名西安的下乡知青,当年才15岁的农村姑娘高仓莲和比她大4岁的女知青熊同巧同吃同住同劳动,几年下来两人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姐妹……由于诸多原因,熊同巧1972年返城后,两人失去了联系。2016年2月,已经63岁的高仓莲老人专门从渭南来到西安打工,她告诉记者,就是为了能寻找到当年的小姐妹熊同巧,希望两人在有生之年能再见上一面。
一条红头巾
让她一生感谢知青姐姐
8月1日一大早,张清民老人早早站在西安市西郊创新路市油漆厂家属院门口等着记者,上周,老人给本报打来电话称:“家里的保姆年底就要辞工回老家了,但一直有个未了的心愿,就是找到上世纪60年代在村里下过乡的知青好姐妹,希望报社能帮帮她们。”老人口中的保姆,就是高仓莲。
据高仓莲老人讲,1968年冬天,自己所在的大队迎来了9名从西安来的下乡知青。“当时是9个人,熊同巧、王惠玲、王德昌、王德仁、杨列新、房敏玲、马保兰、引忠林、王会琴。”时隔40多年,高仓莲依然能记得她们的名字。
“我当时才15岁,农村经济情况也不好,吃住条件都很差,熊同巧比我大4岁,我们在一起劳动,给牲口割草,晚上我还和她住在一个窑洞里,关系好得不得了。”回忆起往事,高仓莲很高兴。“熊同巧的父亲是个医生,因为工作原因被判刑,所以她的话很少,性格也内向。但有什么烦心事她会告诉我,把我当作妹妹。”高仓莲说,那个年代人都没有钱,但熊同巧休假回西安时,专门借钱给她买了一条红头巾。“这条红头巾已经破烂了,但至今我都保存着。”想起牵挂了几十年的姐妹,高仓莲有些伤感。
一丝牵挂
希望能再见到好姐姐
“渐渐地,下乡的知青陆续回城了,而熊同巧却因为受到父亲的影响,一直到1972年才回了城。”高仓莲告诉记者,知青们开始在村里劳动,后来因为村里小学没有老师,就派熊同巧去教书,十几个孩子,一个复式班,大家都很喜欢熊同巧。
高仓莲说,熊同巧回城后,她也因为出嫁的原因离开了张常组。那个年月没有电话网络,两人从此彻底失去了联系。“几十年来,一看见红头巾我就想起她,就想起当年我们的姐妹感情,我能隐约感觉到,同巧可能在西安城的某个地方也在等着我。”高仓莲说,自己年纪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怀念年轻时候的事。2016年春节后,她不顾家人劝阻到西安来当保姆打工,就是为了能寻找到熊同巧。“现在农村生活好了,家里也富裕了,希望她能回来看看,我也能在有生之年再见到我的好姐姐。”高仓莲说。如果您认识曾在白水县林皋镇高西大队下乡的熊同巧,请拨打本报新闻热线88229999或13488332506(张清民手机)提供线索。首席记者 张红中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赫)上周,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再次下跌0.02%,预期年化收益率跌至3.82%。昨日,西安地区在售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大多维持在4%左右,最高收益率仅4.8%。互联网“宝宝”收益率也逐步走...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