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若星受访者供图
杜文娟受访者供图
7月23日,陕西女作家杜文娟新书《苹果 苹果》在京首发。当天,央视主持人徐俐、《新周刊》创始人孙冕、当当网董事长俞渝、歌手老狼等到场祝贺,新华网、光明网、中国网、新浪、搜狐、《新周刊》《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等几十家京城媒体纷纷报道。
通过报道,外界读者才恍然大悟:陕西一些具有创作自信的女作家正在默默发力,正在努力改观世人“提及陕西当代作家,言必称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男作家”的局面。有文艺评论家认为,这一现象标志着陕西作家的创作日渐自信。
杜文娟
选择以藏元素为关注点
一直以来,西藏是作家钟爱的文学题材。来自安康、在西高新挂职的女作家杜文娟,近年来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深入西藏,专注于非虚构文学创作,成为陕西女作家中的一个“另类”。
13年间, 杜文娟六上高原、四抵阿里,以陕西女作家的独特视角完成了对雪域高原的另一种书写。2012年,杜文娟出版了记录陕西援藏干部与阿里人之间悲欢离合的《阿里 阿里》;2014年出版了书写鄂尔多斯大草原的《祥瑞草原》;今年7月出版了关注西藏公益慈善事业,聚焦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历史与现状的《苹果 苹果》。
问及为什么会选择和其他陕西作家不同的写作关注点时,杜文娟坦言:“写陕北,我写不过路遥;写关中,我写不过陈忠实;写陕南,我写不过贾平凹。”她说:“从2003年到现在,我写作的关注点,我的素材,大部分都是藏元素比较浓。”
事实证明,以藏元素为写作关注点的做法,给杜文娟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加入中国作协,当选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并亮相伦敦国际书展等。
陈若星
用世界视野传播陕西文化
在陕西女作家中,陈若星的名字广为人知。这并不是因为她是冰心散文奖和全国道德模范两项国家级桂冠的获得者,而是她一直都在努力“创造一个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文学世界。
上世纪90年代,陈若星以翻译家的姿态进入陕西文坛,所翻译的《烈火与恐怖》《女性·职业·家庭》等著作,让文学界领略到其面向世界的文学情怀。在此后她出版的《没有讲过的故事》、散文随笔报告文学集《夏花秋叶》《古城飞歌》《俄罗斯札记》等图书中,这种创作自信被不断深化。
今年以来,陈若星先后推出《好家风》《怀念昨夜迷蒙的街灯》等多部带有创作自信的文学新著。5月,W20世界妇女峰会在西安举行,市妇联将《好家风》送给了国家副主席李源潮。7月,《好家风》被第十五届西安市妇女代表大会选中,赠送给每一位与会的基层妇女代表。8月,散文集《怀念昨夜迷蒙的街灯》甫一出版,就引起文学界的关注和评论界的好评。
茅盾文学奖评委李星表示,在陕西作家队伍中,陈若星是少见的“有着多年留洋经历的女子”。这段经历,使她的作品有了与众不同的创作自信。在陈若星的创作中,面向世界讴歌三秦文化成就、宣传陕西文化硕果的作品比比皆是。已故中国作协副主席、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曾评价陈若星的作品是“一部陕西十年文化艺术的发展史”。
陈若星说,近年来,自己有意地渐渐放弃了表达女性情绪与感受的兴趣,而转向对整个世界的理智的认识、感受、分析、评判,努力让作品呈现出睿智、冷静、沉郁、舒展等特点。用文学的语言,写好陕西故事、中国故事,是她矢志不渝追求的梦想。她透露,目前正在以20世纪女性胡兰畦为原型,潜心创作一部展现20世纪东方女性人生遭际的新作。
柏 峰
纠正世人对陕西作家的偏见
谈及陕西女作家创作话题时,两次摘得冰心散文奖·理论奖的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柏峰表示,通常说的女性作品,是指由女性作家创作的,由女性眼光观察、评判、感悟这个世界,内容与文字负载充盈着女性经验与特征的作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女性作品一直是以对不确定情绪的把握、对细密绵长感受的咀嚼见长的。
柏峰认为,陈若星、杜文娟等一批明显带创作自信的陕西女作家的出现,是陕西作家,特别是陕西女作家创作自觉的重要标志。陈若星、杜文娟等作家的努力,有力地纠正了世人对陕西作家只会写黄土地文学的偏见和狭隘认知,极大地改观了外界对女性作品“就是写小情绪、小感受”的认识。陕西女作家自觉出现的这种创作自信,对改观陕西文学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印象有着深远的积极影响,期待她们能给陕西文学带来更多的惊喜。
记者曾世湘 实习生张磊
新闻推荐
“猎鼠行动”1周 10名通缉嫌犯3人落网 省公安厅通缉重大“盗抢骗”犯罪在逃人员
抓捕现场记者张海鹏裴明摄本报讯(记者张海鹏裴明)7月25日,省公安厅公开通缉10名重大“盗抢骗”犯罪在逃人员,开展抓捕重点在逃人员的“猎鼠行动”。行动开展一周时间内,10人中的杨波...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