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一村是个移民村,村里最大户霍姓来自湖北黄岗,陈姓是从河南淅川县荆紫关迁来,另一个陈姓来自湖北郧西,吴姓是湖北黄陂,李姓是丹凤棣花,另一个李姓是从湖北到商县后又来这儿,巩姓是商县孝义,郑姓是商县牧护关,这些户族的族群遍及周边各村。东一村位于西安城墙端北10公里处,处于渭河河床老河岸的南塄坎下面,由原来的硝池子、豆房子和林业站向南道口附近的十来家人组成。
【周边生态】龙渠上岸塄坎向北不远处,有一条从西向东贯穿东一村的小河,人称龙渠或老龙渠。渠岸两侧树木旺盛,渠里有鱼和黄鳝。1958年“土法炼钢"时树被伐光,渠水也逐年干涸。
幸福渠在清代,东一村的先辈们为了改造低洼积水的盐碱地,用铁锨把地挑成一绺一绺的排水渠,叫“洸子渠"。清光绪年间,在草滩驻兵屯田的升允(陕西巡抚,后为甘肃总督)率众修了一条从东一西北角到贾家滩入渭的人工渠,叫“九龙渠"。1958年,因地下水位上升,区政府主持重新开挖九龙渠,人们把新开挖的渠叫幸福渠。幸福渠西南面是“草滩林场"的苗圃,旧社会德国林学博士G·芬茨尔曾在此指导育苗、栽树。
漕运明渠在幸福渠北有一条原生态的河流,人们都叫它“老氵皂河"或“夹河子",1980年,北郊排水工程指挥部在这块湿地南岸和有芦苇的地方修了一条有水泥护坡的渠,叫漕运明渠,没有漕运,却用于排泄污水,滚滚的黑水上漂着白沫,气味呛鼻。
夹河子北边,即广袤的渭河滩,冬季成群结队的大雁、黄鸭和鹳类在彻夜鸣叫。再向北两公里,即东一村的母亲河——渭河。
【村名来历】东兴隆据《霍氏宗谱》记载,清道光年间(1830年左右),霍姓先辈即来这里拓荒种地(当时归清朝咸宁县所辖)。《草滩志》也记载,游姓先辈在咸丰年间(1850)最先来这里,人称“游客头",这两人可能是当地野河滩最早的居民。东兴隆何时成村的呢?无人记载,无法考证。历史上的1862年~1869年,陕西关中地区先后暴发有回民起义、太平军、(扶王陈得才)西捻军、张宗禹与清军的连年战争,汉民死伤50余万。陕甘总督左宗棠借口“图百年之安"强迫关中约80~100万回民迁出陕西,连年战争形成“人烟稀绝、地尽抛荒"的局面。同治八年(1869年)陕西巡抚刘蓉奏准清查“叛回荒产"招人耕种。据《续修陕西通志稿》,清朝移民局将商州许多户移至关中(据长吊村《王氏家谱》),北郊的袁雒、河道、水腰、沟上、长吊村均为商州移民,形成一个移民潮,已经定居商洛的湖北人也搬迁了。来早的都占据上岸好地,估计移民潮晚期,到渭河滩拓荒安家者愈来愈多,形成零散的住宅群,以吉祥之意,取名东兴隆。1958年公社化,把东兴隆最西头的地方叫“东一队"。1985年,大队解体后又叫东一村。
东一村主村叫硝池子,因地势低洼,硝碱严重而得名。
【经济状况】一百多年前,东一村的先民们拖家带口来到荒草丛生,野狼遍地的渭河滩,搭建“地窝子草庵"(一种用蒲草搭建的原始建筑),在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中扎根生存,开荒种地、吃粗粮、咽野菜,给后辈人留下最大的“一笔遗产"——是一种客户人特有的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拓荒精神,凭借这种精神,东一人在后来的不同时代经济水平都优于周边。
解放初,均分了土地和牲口,翻了身的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到了1956、1957年,人们的经济生活已达“丰衣足食"的水平。但1958年公社化、刮共产风,吃大锅饭。1960年,进入“低标准、瓜菜代"的经济困难时期。即便是困难时期,东一村与周边的社队相比,还是被人羡慕的。连续多年一个劳动日一块多钱,而周边的队大部分为几毛钱甚至更少。
东一村代表作物:东一村有种西瓜的传统,每年的谷雨(4月20日左右)“贴瓜",是一个像节日一样重大的活动。连续多年,西安市回民坊的瓜行家贾振武、刘汉鼎、孙有名(全国劳模)等都号住东一的瓜地来割瓜,全部一级包到底,而且还是他们的汽车来拉。
东一的莲菜。东一村1963年春开始种莲菜,由于东一村水地污泥深,特别是一种叫做“香炉灰"的碱性土壤,种庄稼产量不高,种出的莲藕膘厚眼儿细,产量特高,村民们把莲菜生意做到了宁夏、甘肃、新疆、青海等地,直到今天,仍有几家人在大荔、合阳、韩城、山西河津等地种莲菜几百亩。
其实,东一人真正富裕起来是在“家庭联产承包"以后,村民们除了包地种植莲菜之外,还有许多村民开始搞养殖、搞运输做生意、办工厂……1990年,村里在漕运明渠北开挖渔池300亩,并在村周围发展果树种植,桃树、梨树包围了村庄。改革开放使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家家户户盖新房,摩托车、彩电、冰箱、电脑等高档物品进入寻常百姓家。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宋海云)7月16日上午9:30,陈希学的新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童谣大家唱》作品分享会将在西安曲江贾平凹馆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散文学会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陕西省作家协会、共青...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