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不分类 中途没时间 终端难消化
江村沟垃圾填埋场日进场量达8000吨以上
□记者 原登荣 实习生 杨文娟文/图
7月22日,董文斌顺手把一袋垃圾扔进商店外的垃圾箱内。“你的垃圾袋里有什么?"记者的这个问题多少让董文斌有些意外。
“啥都有,零食包装袋、西瓜皮、烟盒还有中午的剩饭……"和董文斌一样,西安翠华路上的商户、居民大都这样处理自家的生活垃圾,尽管垃圾桶上印刻着“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字样。
调查:1小时17人垃圾混着投
位于西安市长安南路的蓝山公馆小区楼下,陈列着三、四个大型垃圾桶,每天上午9时左右,保洁员会准时拉着它们走出小区,倒入垃圾车后,这些垃圾便正式与这个小区告别。
7月22日上午,记者在近一个小时的观察中发现,有17人未做到分类处理,食品包装袋、饮料瓶、瓜果皮、快递垃圾甚至玻璃、电池也在一起混杂着。
据该小区保洁员陈先生介绍,每天早上垃圾桶里的汤汤水水就流了出来,很臭,还会洒一地影响小区环境。“有一次我在整理垃圾时还被玻璃划伤了手,当时就血流不止,后来在医院缝了六针。"
随后,记者又来到曲江雁南五路某小区,虽然该小区每个单元前的垃圾桶都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标识,但业主们还是将垃圾随意丢进一个桶内。
保洁员:我们没时间分类
“其实每次清运垃圾的时候,两边垃圾桶的垃圾没有差别。"负责雁塔南路垃圾清扫的保洁员郑晓丽告诉记者,市民扔垃圾一般都不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投放,我们也没时间再去分类。
郑晓丽说,其实保洁员也分不清哪些垃圾可回收,哪些不可回收,只是把水瓶等容易回收的拣出来。
记者在太白路垃圾压缩站了解到,该压缩站所负责片区的垃圾运来后,工人会把一些纸箱、水瓶挑出来,绝大部分直接拉往江村沟垃圾填满场进行统一填埋。
西安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处业务科科长杜延斌表示,即便垃圾从源头做好分类,终端也不能消化,没技术处理,很尴尬,所以西安现阶段垃圾分类意义并不大,最终还得拉到江村沟。
填埋场:分类可让场地多用2年
位于西安市东郊塬上的江村沟垃圾填满场,占地1000余亩,1994年建成运行时,设计总库容4900万m3,计划使用50年。然而19年过去,这里的日均处理量早已从当年的1000余吨,飙升至8000吨以上,江村沟不堪重负。据此测算,再过5年,这座垃圾填埋场,将正式宣告“退休"。
据杜延斌介绍,西安每人每天平均产生生活垃圾1.1公斤,大概约10%被拾荒者或清洁工捡走,最终有0.9—1.0公斤被运到填满场进行处理。
“江村沟之所以会这么快被填满,城市人口增加、垃圾增多是一个原因,但垃圾分类处理率太低也增加了江村沟的压力。"杜延斌说,如果西安能达到垃圾分类处理最初阶段的20%—30%,每天就能减少1000多吨垃圾,江村沟就能多用近2年。
委员:建议制定垃圾分类法
事实上,垃圾分类在西安已喊了多年,但始终没有实质化进展,源头分类不达标、终端处理不健全,让这项措施频频“卡壳"。
省政协委员周建玲建议,政府需要尽快出台垃圾分类细则,制定垃圾分类法。此外,垃圾处理应走高端路线,比如建立垃圾焚烧厂,循环利用资源。
省政协委员陈利表示:“陕西省垃圾分类应逐渐完善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设施,源头、中间环节和终端齐头并进,才能最终建立分类收集和处理体系。"
“垃圾处理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全民事业,政府必须广泛吸引私人资本参与,并提供一些政府便利政策。"陈利建议,还应整合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民间研发力量,对垃圾处理、回收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研究实验。
新闻推荐
28个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全达标本报讯(记者李荣)7月28日,省环保厅发布上半年全省环境质量状况。13个市(区)空气质量平均达标率为60.4%。28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上半年,陕...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