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废品的小贩 (资料照片)
□记者 吴军礼
垃圾分类形势严峻,“垃圾围城"的担忧随之鹊起。但在社会关注焦点外,一些民间的突破、尝试正在悄然进行。运用“互联网+"手段进行废品收购,无疑也助了垃圾分类一臂之力。
“走街串巷"面临挑战
大街小巷中,提着麻袋的“拾荒者",蹬着三轮喊着口号“收破烂的",兼职回收纸张、塑料瓶的环卫工,边打扫卫生边在垃圾堆里“淘宝"的社区保洁员等,自发形成了“民间垃圾分类队伍"。
但随着城市的发展,这支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环保卫士"的群体,渐感生意难做。
文艺路环卫所工作人员李散成,做了十几年的垃圾清运工。他说:“西安市几乎没有做得像样的垃圾分类小区,倒是有许多拾荒者溜进一些小区,在垃圾桶内翻寻废品,但现在新建高楼越来越多,门禁制度很严,他们的活动范围缩小了。"
推着小三轮车在钟楼一带回收纸箱、塑料水瓶的白师傅说,生意差的时候,他一天只有十几元收入,仅够吃饭,这样还要防范城管。
另一些做废品回收的人表示:“现在不像以前那样,一只喇叭或者一副好嗓子就能招徕生意。"高层住户搬东西不方便,又找不到回收废品的人。而收废品的人在外围彷徨,也联系不到高楼里的人,让原本一些可以回收利用的东西,沦为了垃圾内的废品。
网络预约、精准收购
侯攀是西安东郊纺织城一家影院的员工,目前兼职做废品回收。经过市场调查后,他和朋友创办了“小二废旧物资回收中心",并于今年7月初开设公众号,发展“互联网+"业务。
侯攀的规划是利用“掌上平台"广开客源,一面寻找有废旧物资的客户,一面与废品回收人员建立合作。然后把网上得来的客户消息反馈给后者,自己再向后者收取1%的服务费用。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利国利民。"虽然目前业务还没有大面积推开,但侯攀雄心勃勃,“将来要全职做废旧物资回收,并雇用专职人员,建立一体化工作队伍。"
西安致远收购站的老板张先生,做废品收购已有七八年时间,经营着14人规模的收购站。“为适应时代趋势",今年三月份,张先生开始尝试“互联网+"废品回收。
几个月下来,张先生发现,通过微信公众号与他联系的客户占到总业务的20%左右,这其中又以废纸、电器等占多数。“网络预约、精准收购,仅西安来说,市场潜力就非常巨大。"张先生说。
记者多方调查发现,西安市内进行类似业务的约有四五家企业。除民间尝试外,政府推进也在进行,西安市浐灞生态区也于今年4月份开始了“互联网+"垃圾分类,并在半岛小区进行试点。
因势利导,支持“互联网+"
除了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服务,废品回收APP也已经诞生。手机搜索可以发现,“回收哥"、“废品大叔"等至少十余个软件可供选择。但未发现针对陕西的相关APP。“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在深圳、宁波等市也已经开始推行,长沙等地也即将开展。
张先生说:“自发的垃圾分类没有规定的资质和准入门槛,导致民间队伍难成正规军,继而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安全问题,例如个别人员顺手牵羊,其次是影响市容,被人诟病。"
曾做过环保志愿者的石先生,一直是“民间垃圾分类队伍"的支持者。他也曾把办公室、家里的电池等进行过集中分类。他表示,政府在从政策等层面做好垃圾分类的同时,可以考虑支持、引导、培训“触网"企业、个人,尤其是对他们进行技术、资金支持。同时,可以把拾荒者、其他没有互联网操作能力的废品收购者组织起来,进行垃圾分类培训,让他们成为“垃圾分类快递员",并与“触网"企业、个人形成线上、线下联动合作。
“既然这些人有一定的经验,又对市场有一定程度的把握,而且,他们自发地开始谋求转型,发展‘互联网+’,就应因势利导,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石先生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朱佳磊)7月22日,西安市质监局副局长张立邦代表市局党组赴河南省南阳市看望慰问奋战在高温下的市纤检所工作人员。在入库公检一线,张立邦一行听取了公检工作负责人前期入库公检情况...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