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主把废旧报纸打包投进可回收物箱
□记者 原登荣 实习生 杨文娟 文/图
一公斤废报纸兑换12积分、一个啤酒瓶兑换1积分,易拉罐、塑料瓶等也都能兑换相应积分,这些积分又可兑换洗衣粉、香皂等日用品。几个月以来,每隔几天,家住西安浐灞半岛小区的葛先生就把分好类的垃圾投入楼下的可回收物箱。
今年4月,西安市浐灞生态区率先在全省实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引入“互联网+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带动市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垃圾分类实名制 积分可兑日用品
7月26日,记者从西安浐灞生态区生态局了解到,4月27日,浐灞生态区联合瑞典于默奥市在浐灞半岛社区正式启动了垃圾分类项目试点,目前平台已回收纸张、塑料等可回收物14吨。
据浐灞生态区生活垃圾分类项目负责人杨灿介绍,浐灞半岛社区入住业主7000多户,3024户注册了会员,活跃用户达1000户。“市民只需要把实名制二维码贴在垃圾袋上投入回收箱,我们就会在后期分拣、称重后把积分计入相应账户,分拣后会统一送往专业的回收企业,若发现市民分类不合格,系统会发信息提醒。"
为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市民投放的垃圾运到分拣处后将按照类别、重量进行积分,会员可在线上用积分兑换日用品,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还可在周末现场兑换。
杨灿表示,积分兑换只是一种推广方式,希望能激发市民的分类热情,既达到分类前移、源头减量的目的,又给居民带来便捷、有趣、环保的互联网垃圾分类新体验。
分类打包有讲究 业主看法不一
记者在浐灞半岛小区内看到,分布于小区内的可回收物箱高约两米,上面标注着报纸、纸箱板、塑料瓶、金属等10类可投放物品。
26日中午,记者观察半小时,有4位业主拿着分好的垃圾袋投入箱内,还有一位业主葛先生一次投入了三包分类垃圾。
葛先生告诉记者:“这个垃圾分类箱刚做推广时,我就注册了会员,已坚持3个月,我把废纸、塑料瓶和金属垃圾分开打包,虽然麻烦,但家里人都很支持,毕竟是关系环境和子孙后代生活的事情。"
业主刘云则表示,自己是看到邻居这样分类,所以也跟着学了起来,她认为这种垃圾处理方式很科学。
而记者也从个别业主口中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大家交了物业费,扔个垃圾还这么麻烦,作为上班族来讲太浪费时间了。
投入产出比低,企业亏本运营
目前,这个全省首个垃圾分类项目还暂时租用场地进行分拣压缩。预计2017年底,一座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浐灞生态区生活垃圾环保处理中心将拔地而起,届时月处理量可达300—400吨。
杨灿坦言,一个垃圾分类项目要是纯企业投资,收回成本至少得10年,往往一些企业在坚持两三年后就无力支撑了。
谈及未来发展,杨灿不禁担忧起来:“从两年前规划启动到现在,已投入各类资金300万元,但垃圾一共才卖了不到2万元,这么大的投入产出比难免让人望而生畏。"
“除了资金压力,相关政策空白、居民环保意识不够也阻碍着项目运转。浐灞管委会给了一定的资金扶持,但随着项目扩大,资金会不断吃紧。"杨灿说,如果推广到全西安,试点工作如何对接,运输如何顺畅,都是未来要面对的问题。
政府可通过补贴、免税扶植企业
面对杨灿的困惑,省政协委员王安龙认为,当下生活垃圾分类推行迫在眉睫,但需要政府牵头,统一管理。
“政府应立即出台政策,给予垃圾分类企业资金补贴,通过减免税收、解决人员工资为企业兜底。"王安龙建议,社区应创造垃圾分类大环境,督促业主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同时还要保证运输“安全",分类垃圾不能与其他垃圾混在一起。
省政协委员陈玉玲说,垃圾分类用户可半价或免费领取垃圾袋、垃圾箱,其他垃圾袋收费则要提高。“企业在进行垃圾清运回收时,可效仿台湾模式,周一回收塑料垃圾、周二纸质品……若发现市民不按规则分类,将不予清理。"
省政协委员夏玉成建议,利用公益广告宣传引导,带动全社会参与。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宝勤)连日来,记者在西安三桥地铁站周边发现,行人横穿机动车道、黑摩的拥堵地铁口载客、出租车违规停靠等屡见不鲜。7月20日以来,记者做了8次测试,半小时之内,上下班高峰期横穿机...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