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梆子井 西安东去交通要道的千年古井

来源:西安晚报 2016-07-24 09:04   https://www.yybnet.net/

西安地理

从梆子井中挖掘出的老梆子

用梆子打水的整套工具示意图

西安地理

□文/图 张君祥

开栏语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是过去年代的一句俗语。在自来水使用之前,人们的生活用水大多来自井水。那时,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家家的院落里大都会有一口井,井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围绕着井也发生过各种酸甜苦辣的故事。从本期开始,《西安地理》版开设“井的故事”专栏,欢迎来稿。

提到梆子井,现在的人更多地知道它是位于浐河之东的东城大道的一个公交站。在过去,梆子井是东出西安交通要道的一口古井。

笔者是梆子井旁的南牛寺人,从小就常去梆子井玩,也可以说我是喝梆子井的水长大的。虽我如今已是耄耋之年,昔日梆子井的一草一木,记忆犹新。

刘秀赐名

说起梆子井名字的来历,听老人们讲和东汉光武帝刘秀有关。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后来政权不稳,王莽就在京师长安大肆搜捕可疑分子,名曰“横搜”。当时刘秀来到长安游历,据传王莽闻讯后,派人在城内四处搜捕。刘秀得知大事不妙,赶忙出城向东逃离。此时,正逢暑夏,天热气闷,刘秀干渴疲劳,忽见路旁有一柳树,树下有一口井,他想痛饮,却无法打水.正在着急,一卖油郎担着担儿,路经此处.他见刘秀着急的样子,便将自己卖油敲的梆子递给刘秀,并让他折一柳丝条儿,系在梆子上,放入井内打水。刘秀用这个梆子连打了数梆水,喝后顿觉身舒神怡,精神振作。

刘秀后来经过征战,建立了东汉,定都洛阳,称“光武帝”。举行登基大典时,他忽然想起了往日救他的那口小井,即赐名为“梆子井”。从此,这里的乡民按照皇帝的赐名,凿了一木梆,用绳系于梆子上,一头又栓了五尺长的木杆,挂在井旁的柳树杈上,供过往行人解渴饮水,相传迄今。

虽然我们现在无从确定梆子井是何年挖掘的,但从这个故事来看,梆子井无疑是一口年代久远的老井。

井水甘甜

从我记事起,梆子井就人来车往,热闹非凡,是西安城东华清路畔的一处小憩之地。

梆子井的井台,用青石凿成,直径有两米,中心的井口有40厘米。

梆子井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辘轳这样的汲水工具,而是用梆子这个东西取水。梆子用圆木凿成,中空,长约25厘米,四角各凿一小眼,系绳而用,再将绳子拴在木杆上,即可下井打水。过往的路人,可以很方便地用梆子打上水直接喝,这个梆子也相当于一个瓢。

当然,梆子井也可以用木桶打水。附近的人用水量大时,就用桶打水。

梆子井之所以能用梆子打水,与这里的地势有关。这里地处低凹地带,水位很浅,井水离地面只有三尺,清澈见底。民谣道:“梆子井人生的鬼(意为奇怪的东西),尻子一撅一桶水。” 就是形容这口井的水位很浅。

梆子井旁有一棵两搂粗的空心歪歪柳树,虽见苍老,却枝繁叶茂,青翠喜人。它向南倾斜,好似给井打了一把伞,遮烈日,挡风雨,既阻止一些灰尘杂物侵入井内,又如一顶天然大凉棚,人们在树下消暑乘凉歇息解乏。

梆子井之南紧贴华清公路,平时车驰马跃,人来客往,川流不息。路畔长了棵几搂粗的大叶白杨,微风拂动,如人拍巴掌,欢迎四面八方的来客。大树两旁,设有数十家饮食摊点,撑起帐篷、遮阳伞,清香可口的食品,让过往行人一饱口福。

梆子井的水甘甜可口,名扬四方,下至勤劳的脚夫,上至尊贵的皇帝太后;近至本地百姓,远至异国游客,若经此处,无不饮几口梆子水。一些远路来客,自己喝足梆子水后,还盛上一罐子水,带回家去喝,称此为“神水”,能治百病。其实,这也是有依据的,用梆子饮水,每次的量小,可以缓解人体与水温的差异,使人不易生病。

井旁古庙

说起梆子井,也就要说梆子井旁边的那座古庙,即现在的慧静寺。

这座庙的历史与梆子井一样古老。旧时,人们把这座庙叫“汤庙门”。在过去,这座庙与梆子井是一个整体,井在庙墙外一丈多远,当地人说起梆子井,即指这口井,有时也指的是这座庙。平时井的管理,也由庙里人来负责。

每逢盛夏,梆子井邻村的一些居士老婆就集聚到庙里,盘锅起灶,搭棚拾柴,烧汤舍水,供给来往行人解渴解乏,吃饭投宿。安邸村有一姓余的老妇,在自家的沙果树上摘下一竹笼沙果叶子,拿到梆子井当茶叶用,人们品尝后都说,这沙果叶子比茶叶还好喝。南牛寺村的“八老婆”夫妇,无房无地,吃在梆子井,喝在梆子井,住在庙里十多年,直到解放“土改”分了房,分了地,才搬回南牛寺村。

舍汤舍水的善举,可以说这是梆子井人自始至终的优良传统,流传至今。

梆子井有两个古会,一是正月十七至十九的古庙会,二是秋熟季节的“羊头会”。

正月十七至十九的古庙会,规模空前,是梆子井最大的古会,搭台唱戏,秧歌社火,狮子龙灯,竹马旱船,高桥芯子,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曾记得解放初的1951年正月,才翻身得解放的农民们,为了庆祝土地改革的胜利,村里组织了秧歌底子队,我也是跑竹马的一员。记得那天晚上在梆子井演出,我扮演的是“八仙过海”里的铁拐李。

“羊头会”,实际上就是这里的乡民自己约束自己的乡约会。每年到了秋熟季节,在梆子井前,搭起台子,白天请秦腔生角艺术家袁克勤的“跑台子”即木偶戏来演出,晚上演的是“灯影”戏。演到正紧处,大号一吹,演出暂停,主持人登台宣读道:“维护庄稼,人人有责,成熟果实,不许害骚,更不许偷盗,违者,罚油十斤。”所罚油款,作为来年演戏开支。并将被罚者姓名写在白纸片上,悬挂在舞台角上,俗称之为“羊头”。

传奇经历

围绕梆子井,发生过许多的传奇故事。

据传,1900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逃长安,途经梆子井,还饮了几口梆子水。南牛寺村的老人讲,当时慈禧太后路过时,村民们都要跪地相迎,而且要低着头。村里有位姓郭的长者,因抬头偷看了一下慈禧太后,被卫兵打斜一只眼睛。

“西安事变”时,张学良也是在梆子井对游行学生讲的话。1996年十二月,在纪念“西安事变”六十周年之际,时任陕西省副省长的李连壁会同西安事变研究会的有关人士来到梆子井,寻访当年张学良对学生讲话遗址。正好碰上我们在梆子井抽水掏井,南牛寺村原党支部书记郭致远也在当面。郭致远说,张学良讲话遗址就在路北边的“龙头”上。所谓“龙头”,指的是在梆子井后边,有一道东西走向的沙梁,这里的人称之“沙古堆”,东低西高,直通梆子井西的华清路畔,称为“龙头”。郭致远叙述了他亲眼见张学良讲话经过。参与过当年学生游行的李连壁连连点头,说郭致远和自己的看法相投。 这也就是说,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对学生的讲话遗址,不在现在浐河之西立碑的地方,而是在梆子井。

1938年6月,第四集团军司令孙蔚如将军,率领“陕军”东出潼关,上中条山抗日,大军经过梆子井。消息传出,临近村社的父老乡亲,拿着自己烙的锅盔、做的油糕粽子,用大碗盛着梆子水为大军出征送行。南牛寺村张景良家一共有五人去了前线,回来了三个,其余两人从梆子井出征至今,毫无音讯。

抗战时期,有一位美国飞行员驾驶着吉普车,到梆子井饮水,因当时正在修路,车陷入泥潭,我们几个小伙伴还帮着掀了车。美国飞行员给我们吃糖,我们没接,因老师给我们讲,不能要美国人的东西,小心他们拍照,有辱我们中国人的人格。

修建碑亭

解放后,梆子井依然红火、旺盛。人们经常在这里欢歌曼舞。

但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梆子井的热闹景象慢慢衰落下来。当时庙里的住持陈五奎死后,由张江娃继任,张江娃一看维持不下去,就跑到华山去了,把梆子井的事务交给从商县来的张石头掌管。张石头把全家老小迁到梆子井,入了离井不远的官厅村生产队。

1966年,在破“四旧”中,梆子井被毁。人们填了井、拆了庙、砍了柳树,木料拉到官厅村修了俱乐部。路旁那棵几百年树龄的大白杨树,活活被烧死,从此梆子井变为废墟。

直到1993年,为了恢复梆子井的名胜古迹,附近的官厅、南牛寺、汪新寨、阎家滩等村一些老人,自发组织人力、物力,将梆子井重新挖掘,又修建了碑亭,并且重建了庙宇,起名慧静寺。在掘井时,挖出了原来的古梆三具,一具最古老的梆子,推测是明代的梆子,现由我收藏。在欢庆梆子井复修竣工时,我奉令为梆子井题写了碑名,撰写了碑文,并书题亭联云:无波古井水映月,有光老梆泽润日。后来在拓宽华清路(今东城大道)时,有意将重建的梆子井碑亭规划于路的中心花栏内,这样梆子井就更加醒目。

梆子井虽然因水位下降已枯无水,但它给我们留下的无形文化遗产,却是无穷无尽的。

新闻推荐

高温烤验下的 特检卫士

7月17日,特检人员全副武装准备进入有毒原料储罐检验检测。7月23日,西安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院的检验人员在40℃的燃气锅炉炉膛内进行检验。7月17日,市质监局、西安特检院有关专家深入到地...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梆子井 西安东去交通要道的千年古井)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