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东,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双聘院士、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和理论研究工作,代表作品有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新疆景区、新疆博物馆、新疆国际大巴扎等,曾获“罗伯特·马修奖” “梁思成建筑奖” 。图片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提供
■记者 张潇 通讯员 李友海
1938年10月,王小东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1957年考入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
他是“排头兵”大学生
王小东成了那一级学生的排头兵,被编在建筑学专业5701班,学生证编号是1957年01号。学校为给学生减负,课程作业不太多,王小东就干脆住在教室不回宿舍,晚上在东楼教室练书法、画水彩画。
那个年代,匮乏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有时并不成正比,校园里几乎每个周末都有舞会、演出、电影。到了星期天,王小东和同学们背着画夹外出画画,或者出校门一直步行到钟楼,到西安美协看画展,然后再步行回校。
在西安建筑工程学院,老师注重给学生们打好扎实的基本功。有一次,王小东和同学们要画一幅大渲染图,按照规定天空要渲染八遍,王小东渲染了四五遍,觉得效果出来了,就跑到资料室看书去了。张文贤老师把王小东从资料室拽到教室说:“你天空还没有画完呢。”王小东说:“我画好了。”张文贤说:“你每渲染一遍我都给你记着呢,还不够八遍。”
建筑师要尊重人类社会环境
1963年王小东大学毕业,申请去了新疆。当时他的想法很简单:去一个城市,首先要和工业建筑设计打交道,而当时只有新疆的建筑设计院要一个搞民建的毕业生。于是,王小东拎着不到20千克重的行李去了新疆。那里奇异的戈壁、雪山、森林吸引着他,他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机会。
王小东提倡有文化、有个性的建筑,认为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和建筑师本人的素质非常重要。建筑师应是学者型的人,尊重人、尊重社会、尊重环境,使建筑能够和人、社会、环境协调对话,自然地表现出对传统、地域、民族文化的内在流露。
2004年,由王小东设计、已成为乌鲁木齐市新地标的新疆国际大巴扎获得了第三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优秀奖,这是我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的最高学术奖项。该建筑以传统磨砖对缝与现代饰面工艺相结合的处理手法,不作舞台布景式的建筑语言堆砌,体现空间和光影的变化,在涵盖了现代建筑的功能性和时代感的基础上,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商业繁华;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对中亚及中东地区来宾极具亲和力。
“我体悟到,所谓有文化的建筑,主要是指体现在建筑中的建筑师的整体文化素养和社会文化素养。而建筑师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尊重人、尊重环境、尊重社会、尊重历史的同时,还应具有积极的价值观和高水平的鉴赏力。”王小东认为。
人物简介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昕)通过手机微信参与国内首个安全乘梯H5游戏,回答问题合格后就可成为西安乘梯安全的志愿者……昨日,由长安区政府发起的大型乘梯安全志愿者征集仪式正式启动,市民可以通过扫二维码参...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