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城墙东南角遗址(记者 冯炜 摄)
今年春末,陕西尚善公益发展中心组织西安大学生志愿者举行“春阅汉城为爱行走”活动。(记者金石摄 资料图片)
汉长安城遗址
(记者 冯炜 摄)
2012年7月的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魏民洲基于对西安长远发展的深刻思考,战略性地提出五项重点工作,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就是其中之一。同年8月,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正式成立,市委、市政府也适时通过了《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这片遗址未来绘出了蓝图。随后4年中,魏民洲多次来到汉长安城遗址调研。他一再强调,汉长安城遗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要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着眼长远,把遗址保护工程建成彰显华夏文明的文化工程,展示西安形象的生态工程,惠及市民群众的民生工程。董军和上官吉庆两任市长也非常关心特区工作,多次来到现场督促解决问题。
岁月匆匆,一晃四载。
从2012年7月,到2016年7月。从一个盛夏,到另一个盛夏。4年,48个月,1460天。这放在汉长安城20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无异于弹指一挥,比不上文景之治,比不上抗击匈奴,比不上汉武盛世,比不上张骞出使,比不上《史记》编纂,甚至在西安门的夯土城墙上都不会留下痕迹。
从2012年7月,到2016年7月。从一个创新,到另一个创新。4年,48个月,1460天。汉长安城从蛰伏西安西北角,被时光淡忘、岁月掩埋甚至村落遮蔽的广阔遗址,一跃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赢得全球的关注。恰似一个从历史烟尘中醒来的汉家公主,刚刚揭开面纱一角莞尔一笑,就惊艳了世界。
你还能说这4年平凡吗?不,它给汉长安城以新生。
时间回溯到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听取谋臣娄敬、张良的建议,决定将都城定于长安。公元前200年,城内最早的建筑——长乐宫修建完成。到汉武帝时期,汉长安城达到了自己的巅峰,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仅城墙周长就达25公里,规模远超同时期的罗马城、拜占庭城和巴格达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这是东汉班固在《西都赋》中描述汉长安城热闹繁华的句子,想来与今天的纽约、巴黎相比,也绝不逊色。
这座满载着一个王朝强盛辉煌的都城,在西汉之后又有10个王朝继续沿用。虽然隋代以后,汉长安城被弃用,但它依然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都城。更为重要的是,汉长安城是汉文化的发源地,汉族、汉人、汉语、汉文化等历史概念都诞生于此,无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事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也是以这里作为起点。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说,“汉长安城是我国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都城遗址,是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的重大历史文化遗产。”原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教授也认为,“汉长安城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怎么说都不为过。”
然而,如果在4年前踏入遗址,看到的却是一片萧瑟。“由于历史原因,这里居住着51个村近10万居民。”现任汉长安城特区党工委副书记席正赢说,“出于对遗址的严格保护,这里的水、电、暖等市政配套设施严重滞后,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都与遗址区外差别很大。”
一边是千年遗址,汉民族的精神家园,对这里的传承保护既是西安的责任,更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一边是10万居民,吃喝拉撒一个都不能少,这不仅关乎民生改善,也是西安城市形象提升的一大课题。
两难抉择,何去何从?
西安选择为这座千年古都大胆“留白”。2012年7月,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建设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的重要决策,并通过了《实施方案》,决定从2012年到2020年分三个阶段推进特区工作,并将未央宫遗址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作为特区的启动项目。
“在大拆大建已成为当代城市改造大趋势的今天,西安人硬是用一股倔犟劲儿,在所不惜也要保护自己的城市、保护自己的历史。”参观过汉长安城遗址后,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动容了,“中国真要感谢你们,感谢你们留下了周朝、秦朝、汉朝、唐朝,感谢你们收藏了中华古史的上半篇!”
执着前行 千年汉城申遗成功展新颜
对未央宫申遗区的搬迁提升,开始于2012年年底。
未央宫申遗区总面积6.1平方公里,区内共有9个村落,2700余户,1.5万居民,1300多家企业。这组数据诉说着特区第一项工作面临的空前难度。“不管是申遗的工作量,还是拆迁的工作量,在当时跨国联合申遗的几个点中,未央宫遗址都算得上是最大的。”特区管委会综合办主任毛新亮说,“我们花了3个多月时间集中搬迁,感谢遗址区的群众们,他们深知这片遗址的重要,拆迁平稳而顺利。”
2013年春节,未央宫申遗区的搬迁全部完成。接下来,特区管委会按照申遗迎检时限和验收标准,开始了申遗区1万多亩土地的整理工作,清理垃圾320万方,栽植树木3万株,播撒草籽200万平方米,新增绿地1.2万亩,修建围栏1万余米,拆除违法建设30余万平方米,恢复土地2000余亩。完成了漕运明渠西岸、河东岸截污和石化大道西段排水管道工程,使遗址区内的水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同时恢复汉代道路20余公里,还完成了未央宫前殿、西安门、西城墙等162处文物本体的展示工程。2013年10月12日,未央宫顺利接受了世界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的现场验收。2013年10月28日,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区正式向社会开放。
在做好申遗工程的同时,特区管委会也同步启动了搬迁居民的安置项目建设工作。“安置项目确定在朱宏路和北三环立交向西500米路北区域,占地约1620亩。2013年4月1日,安置项目‘汉都新苑\’正式开工建设。”据毛新亮介绍,作为未央宫申遗区9个村的集中安置地,汉都新苑完全按照城市化标准进行设计规划,幼儿园、小学、医院、商场、广场和周边道路建设一应俱全。
汉都新苑建设期间,特区管委会多次邀请居民代表前来参观。说起安置地,西马寨村民叶忙年满怀信心,“遗址区再好,毕竟是农村;北三环偏点,将来是城市。最重要的是能住上有水、电、气、暖的楼房,下雨不用走泥路,还把群众从农村生活方式中解脱出来了,咱不能让娃们一直在土里打滚儿。”
2014年6月22日,由中国、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申遗,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坐落在西安西北角的千年汉家都城,向世人展开了笑颜。
四年征程 从一个奇迹前往下一个奇迹
申遗成功不是结束,恰恰是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新的开端。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未央宫遗址区的提升已经在有序推进。2014年年底,汉长安城国家遗址公园被列入全省30个重大文化项目。2015年,遗址文化景区概念性规划基本完成,5处游客服务中心全面开工,安门大街、直城门大街保护展示方案正在完善,直城门遗址博物馆建设正在推进,经过全面提升的未央宫遗址区已经成为很多市民、游客参观休闲的新选择。在2015年的西洽会暨丝博会上,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还引进了7个有利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的文化保护、旅游观光等特色产业项目,为大遗址保护注入新动力。
2016年,是特区成立的第4年。“截至目前,未央宫遗址区内5处游客服务设施的建设已经完成,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毛新亮告诉记者,“我们还投入80余万元,集中开展了未央宫遗址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初步形成了未央宫遗址区的绿化美化方案。这个方案特区已经和省市有关部门进行了反复沟通,听取了多方面专家的意见,并向市政府进行了专题汇报。”
除了正在日益焕发出活力的未央宫外,整个汉长安城遗址区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按照《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要求,特区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启动实施了“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这个工程包括几大部分,首先是有序推进以直城门大街、安门大街、宣平门大街为重点的道路系统展示工程;第二项是推进以未央宫、明光宫、长乐宫、渭河古桥为重点的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工程;还有就是以城墙、城门、宫门等为重点的城郭展示工程。这几项完成以后,市民游客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汉长安城遗址的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对这片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有更全面的了解。
未央宫申遗区搬迁居民的回迁安置也在加紧进行。据介绍,截至2016年5月底,安置项目汉都新苑已经累计完成投资任务近7 亿元,占全年计划的47%。其中一、二期工程的41栋安置楼已经全部封顶,进入内外立面装饰和配套施工阶段,三期工程的基础施工也即将完成。汉都新苑内规划的小学、幼儿园主体工程正在加快推进,5条配套市政道路即将开工建设,水电气暖等配套工程正在有序推进。特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目前的进度,今年年底就可以实现回迁。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实施方案》,2020年年底将完成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同时特区整体保护和建设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遗址区成为体制机制完善、管理科学高效、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特色突出的城市新区。那时,这座2000多年前西汉王朝的都城,会成为西安城边上最大的“绿肺”,不仅继续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造福,也会以另一种面貌,接受来自全世界游客的仰望。
回首4年特区之路,席正赢倍感责任重大,但又信心十足,“2000多年前大汉王朝的都城能这么完好的保存到现在,这已经是个奇迹。而市委、市政府建设特区的决策和我们的工作,都是希望这里在百年以后,能够成为更让人惊叹的奇迹。就像专家们所说的那样,前不愧古人,后不负来者!”
新闻推荐
■文/图记者张潇实习生白丽亚袁天河通讯员杨明周德胜出生于四川南充市武胜县。风景秀丽的巴山蜀水,赋予了他聪颖的头脑和过人的天资。在初、高中阶段,他几乎包揽了所有数学、物理、化...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