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首日,记者采访了陕西省部分语文教师和专家,大家对语文科目试题分析后认为,本套试题总体平稳,稳中有变,具有较好连续性,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考生感受 刚看到古文翻译时有点蒙
“说实话,刚看到古文翻译时我有点蒙。其中有一段‘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很多同学讲‘雁矢\’都翻译成了‘雁毛\’。结果我们刚才下来查阅发现,正解是‘雁屎\’。”刚刚走出考场的小董告诉记者,好多同学们考完都议论,大家最初想到的是“雁屎”,但最终犹豫没有写。采访中,一位姓张的考生表示:“今年古诗鉴赏题型还较少见。但语文考题的难易程度在意料之中。”
试题特点
稳中有变 具有较好连续性
专家认为,试题侧重考查考生的语用能力与语文素养,新题主要在“语言文字运用”题型部分,侧重考查学生成语以及关联词的实际运用。试题整体侧重对学生阅读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内容涉及面广,涉及了具体语境,如第17题关于“中国梦演讲比赛”方案稿的写作,考查学生语言信息组织的能力,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作文考题突出了理性思维的考查,出乎了许多人意料。教育近年来是社会讨论的热点,本次作文题目不避热点,不在审题上给学生设置障碍。题目涉及内容,中学生非常熟悉,思考空间较大,可写作自由度高,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紧密联系,有利于学生根据积累与经验写作。总体看,试题的总体容量有所增加,命题思路清晰,对于当前语文教学具有较强导向意义。
老师看法
不露声色增加难度
“总观语文试卷全貌,用一句话概括印象就是‘不露声色增加难度\’。”高新一中语文老师刘海华认为,此次试题虽整体稳定,但大体不变中暗含小局部变化:13题成语题变成6选3,不再是往年的4选1;15题语言衔接题考查了6个关联词的用法,有别于往年根据语境填句子。此外,在阅读文本方面,难度加大,传统文化考查力度加大:古文阅读(包括文化常识、翻译)、诗歌鉴赏的文本难度皆大幅度提高。加大传统文化分量的意旨非常明显。同时,整份试卷的思辩性强,对学生语文积累的要求和思维要求很高。考题回归传统,重视传统文化的倾向明显。
“相对去年,今年语文题从内容到形式依旧体现了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原则。”西安中学刘九诗老师表示,第一题现代文阅读,文段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的“小说与讲故事”,仍然是三道选择题。内容上更加关注语文学科本身的基础常识。古诗鉴赏题考查对杜甫诗“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部分理解鉴赏,选诗较为新颖,表明古诗中叙事性强的较长一些的作品也可以考了,却又没有超纲。“整体来看,题型变化不大,知识能力在大纲之中,而内容则进一步突出语文学科自身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记者张黎娜 任娜 实习生许哲
2016年
高考作文“N宗最”
最具科技感:浙江卷的“虚拟与现实”。
最思辨:江苏卷的“话长话短”。
最难懂:全国卷Ⅰ的“教育和分数”漫画作文。
最接地气:上海卷的“评价他人的生活”。
新闻推荐
西安高级中学博爱部王艳妮通过今年的理综化学试题不难看出,在2017年,化学试题依旧会延续“回归教材,贴近生活”的命题宗旨,建议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首先应扎实基础,查漏补缺;其次重点内容、重点...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