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基层戒毒民警讲述工作 本报记者陈飞波摄
宿舍、操场、心理辅导中心、习艺车间……如果不是不时遇到带队的民警和列队行走的戒毒学员,强戒所和校园无多大差别。强戒,并非24小时被关在房间里,与世隔绝,相反,戒毒学员的一天总被安排的满满当当。
规律生活打消对毒品的依赖
6月21日早晨6点30分,西安市强戒所民警张桢逐班打开戒毒人员宿舍铁门,督促戒毒人员按时起床,整理内务。7点15分戒毒人员整队集合,张桢和大队值班民警带他们统一就餐。8点30分,在张桢带领下,戒毒学员们进入习艺劳动车间工作。按规定,学员每天习艺劳动时间最多不超过6小时,每天学习教育时间不得少于3小时。戒毒学员们生活规律,犹如住校学生,但在这看似简单的生活中,他们对毒品的依赖正在逐渐消逝。
年轻人更多吸食冰毒
在西安市强戒所里,年龄最大的戒毒学员近60岁。“吸食海洛因的都是年纪比较大的人,大多40岁以上。年轻人更多吸食新型毒品,比如冰毒、合成毒品等,主要吸食方式是静脉注射。”戒毒民警张波介绍,“很多人因为长期吸毒,血管已经出现了老化、硬化,社会医院的护士根本找不到他们的血管。”
强戒所的戒毒学员中,心脑血管疾病普遍比较严重。因此,一旦发现学员们身体出现不适,戒毒民警们必须第一时间将他们送到强戒所的医务室,情况特别严重的话,还要送去外诊。这个时候,也是戒毒民警们压力最大的时候。
细微动作他识破学员装病
张波在工作中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去年年初,从其他管教大队转来了一名戒毒学员。“他是被几名学员抬到队里的,理由是双腿失去知觉,生活不能自理。”张波回忆,“我查了他的档案,从上世纪八几年开始接触毒品,进出戒毒所好几次,属于‘老油条’了。”
按照规定,张波要和这名学员进所谈话。过程中,这名学员一直趴在地上。张波对他进行多次试探,他的腿始终没有反应。“在此之前,他参加活动都是由我们其他学员抬着,饭也都是我们民警给他打好送到跟前。这样不利于对其他学员的管理。”说话间,这名学员一个细微动作被张波捕捉到了——可能是趴的时间太长,他的脚稍微挪了一下。“这下我心里就有数了,他的‘生活不能自理’八成是装的。”于是,张波就让这名学员下去思考,看今后打算如何表现。“我就一直等着。过了一会,有其他学员来给我汇报,说他表示自己腿半个月能恢复,我说不行继续想。就这样反复了好几次,这名学员口中恢复时间越来越短。最后,他自己跑到我跟前,说自己一定好好表现,早日戒毒。”
同样练就一手绝活的还有张桢。“李××!”“到!”“张××!”“到!”……随着一声声干净利落的点名答到。只看背影,就知道这名戒毒人员是谁;只听声音,能精准说出戒毒学员姓名;对每名戒毒学员的年龄、文化程度、体型体貌、吸的是什么毒、戒治康复现状如何、家住什么地方、家庭人员和社会关系等等情况,张桢都能丝毫不错一一道来。
本报记者石喻涵
新闻推荐
6月17日至19日,“遗鸥之乡人间天堂——2016中国·神木红碱淖第三届观鸟节暨华为P9看世界”万人随手拍活动启动仪式在神木红碱淖景区举行,并向西安市民发出邀约,北上神木红碱淖共赏遗鸥神韵,体验红碱...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