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家堡地处西安市北郊。据村里老人们讲,景家堡村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先人们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迁移而来。由于全村地理位置呈船型,为了风调雨顺保平安,先人们在村四周分别修了四个庙,西头村口老爷庙最大,村西北角是桃花姑姑庙,东南角是无良庙,东北角是扫房爷庙。为保证大船的稳固,还专门在村西200米通望草镇的地方修了十几米高的砖塔。
当年景家堡村老爷庙香火最旺,每逢初一、十五到处都是前来烧香的人。特别是阴历七月初一村过会,到处彩旗飘扬,香火缭绕,诵经声阵阵,非常热闹。
早年间,景家堡村只有景、冯、闫三大户。景姓、闫姓都是为官做生意的大财东,以后两家相继搬走,景家村就再无景、闫两姓。清初时,嘉庆年间《咸宁县志》称景家堡村为耿家堡,《长安咸宁续志》又称井家堡,1949年才改名为景家堡。
景家堡村以民间社火而闻名,是北乡节日庆典,群众娱乐的传统项目,也是西安北乡表演社火的大村之一。解放前景家堡村就开始耍社火。按照习俗,耍社火的前一天要封神,装上几桌封神的戏,鞭炮一响,锣鼓开道,芯子就从院子里抬出来,绕村一周。这是祭奠老先人,让他们回来看热闹。芯子全用人抬,四人抬一张桌子,全村老少都参加,从不计报酬。正月十五,是景家堡村社火表演的高潮,首先给政府拜年演出,然后就和各村进行社火比赛。耍社火的现场,花炮火铳,震耳欲聋,社旗林立,锣鼓喧天,几里路长的表演队伍,载歌载舞,异彩纷呈。特别是芯子,凸显惊、险、妙、奇、悬。尤其是“孙猴坐帐",两个小男孩扮成小猴娃,坐在杆子上打秋千玩,每当看到小猴娃翻腾在细线做成的秋千绳上,惊险的表演引来观众赞不绝口。
1992年春节,作为唯一受邀的社火表演队,景家社火连续在兴庆宫公园表演15天。每天都吸引数万人前来观看。500多人的演出队伍从初一到十五每天演两场,盛况空前。为此,中央电视台除了派记者专门进行报道,还在大年初一的新闻联播现场播出表演盛况,让景家社火名扬全国。
由于地理条件优越,景家堡村的井水离地面只有两米多深,直接用井杆(木棍带钩)就能提水。井水清凉甘甜,就连草镇烟馆熬烟都要专用景家堡村的水。因为水好,景家堡村的水磨豆腐在北乡也小有名气。挑担子外出卖豆腐就成了村里很多人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解放前,景家堡村由王、耿、姜、冯、唐、赵、马,这七大姓氏的村民组成。大多数住的是草房,一年两料,产量不高,艰难度日。
1951年,景家堡村实行土地改革,无地少地的村民都分了地,粮食产量提高,生活得到改善。随后又成立了互助组、高级社。由于引进良种和化肥农药,政府推广了农业“八字宪法",增添了新型农机具,粮食亩产达到500多斤。1958年,景家堡村划归草滩人民公社,成立了景家大队,兴修水利,开挖幸福渠,平整土地,整修道路,植树造林。景家堡在草滩地区第一个通上了电。
1966年,成立了东风大队,景家村为1、2队,当时村北修了通向草镇连接公路的东风大路、汪家抽水站,引来了水浇灌农田。狄寨、红旗、洪庆塬、草滩文家千亩方大会战,景家村社员积极参加超额完成任务。年后水位下降,村北小光子地不便耕作,都平成了大块田地,改种水稻,村民吃上了细粮。
1980年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机械承包到户,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在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外,村民们放开手脚广开门路,涌现出了王国亮的造纸厂,姜建利的防盗门厂,杨顺奇、赵拉拉的电锯加工厂、服装厂、商店食堂、建筑队、拉运、面粉加工、种菜、种瓜、种植果树、绿化苗木、养殖、食品、豆腐加工,多种经济五花八门。
1992年西化征地,景家堡村和附近几个村都为此付出了不少,村上带头为草滩引进项目。1995年未央湖开发,景家堡村也做出最大的支持。1996年,修建了阳光大道,拓宽了东风大路,景家堡村也修了柏油路,通了509路中巴车。从此,全村的经济发展又上了一个台阶。
2003年,建成景家村农贸市场,各路客商云集景家,有超市3家,旅社7家,洗澡堂2家,药店3家,村里的各家各户都招租房客,路口门面房的租金也涨到了1500元,甚至到了一房难求的局面。
2010年,景家村有村民287户,人口843人,几乎家家户户都买了车。719、336、207三路公交车也直达景家十字,交通更加方便。西安市政府扩建秦汉大道,景家村也实施了城中村改造,村民们已搬进全新的高层楼房,尽享改革开放带来的伟大成果。
新闻推荐
5月13日,合阳县400余名残疾人在县剧院汇聚一堂,共同庆祝第二十六次“全国助残日"。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永利,县残联理事长周燕平等参加。西安腾润实业有限公司、秦晋矿业集团、陕...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