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临渭区政协第十四期文史资料编撰侧记
□记者 姜艳 实习记者 屈亚丽
如歌《老渭南》吟说渭南城的沧海桑田
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在这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迷人春天里,临渭区政协人迎来一个喜庆而难忘的日子,他们的作品问世了!
《老渭南》是渭南市临渭区第十四届政协编撰出版的第十四辑文史资料,该书收集了不少关于渭南文物考证的历史资料,翔实准确,内容丰富。该书将时光的时针拨回,在沧桑岁月长河中打捞起渭南城古往今来,历史变迁中的政权更替、街巷变迁、市场兴衰、诉讼断案、秘闻轶事、刀影匪事等如烟往事。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重温渭南老街区、老建筑、老人物、老事件中勾魂摄魄的陈年旧事,栩栩如生地描述真实而生动的家乡凄美记忆,精彩纷呈。她好似一幅厚重而精美的画卷,再度展现渭南的古城旧影、市井民俗和社会艰难曲折、风云变幻,见证了渭南民众的悲壮顽强、坚韧不拔和自强不息……该书的问世,创造了临渭区政协文史资料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渭南市政协原主席张建华饱含深情执笔落墨欣然为该书题写书名;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临渭区委书记杨林对该书做了慷慨陈词榜于扉页;
临渭区区长郭柱国在百忙中为该书做了激情洋溢的序言,字字珠玑,可谓画龙点睛。
从“宜居宜游、富美临渭" 到万缕情丝《老渭南》
渭南号称“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三贤故里",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那些悠远古朴的老街老巷,那些名动一时的人物事件,那些历历如昨的集镇场景,似曾熟悉的筒子楼、电影院和商场等,这些陈年往事和古迹都是渐行渐远值得珍藏的渭南时代记忆。
近年以来,渭南市临渭区委、区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宜居宜游、富美临渭"的发展思路,随之,临渭区政协机关进入一场精心备战——他们走访百姓了解社情民意;他们走访机关、单位、老领导、老干部期望从中得到睿智建言;他们在机关内部召开多次商讨会,希望听到创新性的建议……
功夫不负有心人!凝心聚力,集思广益后,一个酝酿已久的创新性思路渐趋明晰,决然决定撰写一本“留住乡愁,留住记忆"的文史资料,将其作为推进临渭旅游发展的基础性项目、软实力工程予以打造。
为了体现政协履职职能,临渭区政协人奔着应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有所存留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精心筹备部署“留住乡愁、留住记忆"的这一情系民生文化工程。
记者采访了解到,该书编撰一年有余,是一项较大的文化工程。在开展期间,编撰者们殚心竭虑忘我工作。
从精益求精,到包罗万象《老渭南》
本书提纲结构、内容范围、体力风格和书名,也经过了一番艰辛的实践和探索。让我们一起去撷取编撰工作中的精彩浪花。
临渭区政协虽设置有文史委员会,但缺乏专业人员,编辑之初,王锁牢主席决定成立编委会。临渭区政协权佩亮副主席任主编及七名编委会成员,此项工作条理思路明确,开展如火如荼。这是该书成功问世的组织基础,也是临渭政协人智慧所长所在。
“起草提纲,勾勒提纲十分关键,编委会先是征稿、原创作品的定位方向。主席又提出“全而精"的要求,在执行过程中,感到压力很大。想找几位名家担此重任,先后拜见过原渭南市史新民副市长、方志办刘百宽主任、东府文化研究会李高田会长、文史大家姜继业老先生,看到他们文案堆积如山,工作忙碌不堪,是不忍心打扰。最后自己通过县志,梳理要点、起草提纲,之后反复征求意见,不断矫正修改,成为本书的编撰指导大纲。"临渭区政协副主席权佩亮如是说。
要勾勒出千百年来经济社会的沧桑变迁、岁月风云,向世人再现一个曾经的“渭南县"。所编文章必须积极向上,言之有物,意境高远。选录文章价值上要体现“存史、资政、育人"的深刻内涵。风格上要体现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要体现人文关怀,见证反思历史事件,重视大众视角,避免政治说教。
文史作品要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为了提高编审水平,他们大量阅读县志、老政协文史资料以及《炎黄春秋》。用尽各种搜索关键词,浏览每位渭南文史爱好者的博客,每篇回忆渭南的网络文章,点击查询各种可用资料,搜集片言只语,以便整合利用。对其中某一问题,甚至一个词句,尽可能反复考证推敲,力求完美。有些篇目是几篇文章糅合而成。有些价值较高的论文、新闻报道,也再三修补,改成稿件。
最初书名确定为《老城记忆》,重点在于挖掘湭河以东的老城文化,在梳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范围局限,内容单薄,难以描绘整座城市的历史演化。暂定书名为《渭南城市记忆》,将范围拓展至城市四周。后来觉得不足以记述县域变迁的全景风貌,于是将书名定为《老渭南》。又根据版面特点,设计《老城史话》、《渭北往事》、《南塬记忆》、《史海钩沉》、《岁月见闻》、《人物轶事》等篇目结构。
从英贤倾情编撰 到牵动心灵的感动
编撰需要有文化、有阅历、有兴趣、有爱好的人才。张羽维是原临渭区军干所所长,谨慎敬业,在职时就以工作有“顽劲"出名,他被王主席亲自点将坐镇办公室,伏案疾书,一丝不苟。忙中偷闲时,就薄面相蹭老同学、老朋友、老领导,千方百计让他们介绍有兴趣的熟人,整天骑上自行车四处奔波,上门求稿。不辞辛劳在旧书摊、图书馆、档案馆查资料。每到朋友或熟人家,先在书架翻阅一番,每有收获,如获至宝。
临渭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润州,博闻强记,尤其对渭南城历史变迁,胸中丘壑万丈;渭南师院中文系教授刘亦农,故乡情深,乐于奉献,笔耕不辍;区交通局原书记、副局长邢福和文笔流畅风格豪迈,文如其人;原西北林机厂工会主席银德键谦和儒雅,感情细腻,笔墨灵动。他自费独自在西安采访、撰稿,历时一月有余,用两万多字的文字将林机厂的变迁历史淋漓尽致地呈现世人,读之让人潸然泪下。为了考据湭河源头、渭河航运,年轻学者田晓强搭车前去石鼓山、老船工家中采访取材,在老城印刷厂查看拍照时,被门卫当做野记者赶了出去,差点损毁照相机。
从名家作囊星罗其中 到《老渭南》点石成金
“《老渭南》画面铺展,往事云涌,那些精美、凄美斑驳的画面,那些不为人知,和即将消失在历史云烟里的故事一一呈现。尤其是郭匡燮、梁长安等几位陕西名家的不吝赐稿,使得本书点石成金,大放异彩,堪称压轴之作。"临渭区政协副主席权佩亮激动地感慨道。
翻开《老渭南》,墨香味扑鼻而来。酣畅书中文,无不为丹青妙笔之才华拍案叫绝。作者大部分都是亲身经历了时代变迁的亲历者及见证者,一些作者早已作古,却用生动平实的文字延续着他们的生命,为三秦大地后继者留下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每一位作者的忧思、品行、灵性和才华一览无余,你会觉得“三贤故里"真可谓人才济济,文采风流。她是渭南文人荟萃的展示台、名家作品的聚宝盆。
陕西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绍武评价道:“该书有血有肉,读之有可触摸的感觉,像在和一位老朋友在交谈。"
“感受过往的源远流长,才能体会出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回味生活的爪鳞碎片,才能体现出这块土地的情怀和灵气,好似一幅清明上河图。"作家协会主席李康美对该书作出高度评价。
4月13日,在临渭区政协开展的“品历史、留乡愁、送文化"赠书活动现场,渭南市青少年研究会会长祁吉寿作了饱含热情的发言:“《老渭南》像一块沉甸甸的老砖,承载着古城的沧桑;像一块巨型雕刻,雕刻着古城的影像;像一块回音壁,传递着遥远的音响,站在回音壁前,可听到渭河上艄公的号子、船桨的声响;听到了抱丰门外南塬上的鸡鸣犬吠;听到望华门东边华山上的松涛声;听到襟湭门西边湭河里渔夫的歌唱;听到老戏院的梆子、二胡和秦腔;听到洋铁铺里传出的“叮叮当当";听到独木轮车行进时的“吱吱咛咛";闻到小巷里飘出的热红苕味道和昏暗的马灯下烧鸡的清香。还隐约听见从遥远的天际传来“渭华起义"的枪声,还有老火车站汽笛鸣过渐行渐远的车轮声响。"
其他与会的各单位领导相继发言表示,该书是临渭政协继《李十三戏剧故事集》之后,编撰的又一佳作,她将该区成功创建全国文史工作重点县(区)创建活动推向一个新高潮。她的功用在于钩沉乡愁、留住记忆;陶冶情操,宣扬教化;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可以收获知识,开阔视野,提高修养,愉悦思维;在全国掀起的读书热潮中,该书酣畅淋漓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竞相阅读,推崇备至。记者在临渭区政协获悉,该书已送达渭南市城区各大宾馆、学校、社区等公众文化场所,发送量已达8000余册。
从该书洋洋洒洒的文字中,犹如领略了渭南的绝美山水、自然风光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风韵,犹如谛听到渭南发展中那与时俱进慷慨激昂脉搏的搏动,且扣人心弦,令人回味……该书是一部负载着浓厚乡愁内涵的好书,一部妙趣横生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
新闻推荐
□记者原登荣在正在举行的2016“丝博会"上,来自37个国家(地区)的外商亮相国际馆,让本届盛会丝路风情愈加浓厚。下面,就请您跟随记者一起来一次异域之旅吧。哈萨克斯坦:马鞭冬...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