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经济委“教科企业融合发展"调研侧记
□ 记者 吴军礼
近年来,陕西省在科技成果转化、教科企业融合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在诸多限制下,许多高校里的科技成果,还是有待唤醒的“睡美人"。
大量科技成果“沉睡"在高校
5月10下午,省政协经济委一行在省政协副主席郑小明的带领下,来到了西安交通大学部分实验室,就“教科企业融合发展"进行了调研。
在交大充满着机器轰鸣和试验品浓重气味的实验室内,孕育出了“十二五"期间的系列成果:西安交大共与企业签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合同4460项,合同金额17亿元。与延长集团、陕煤集团等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合作,成为这些企业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的技术来源地。
成果虽然突出,西交大校党委书记张迈曾还是心急如焚,迫切希望省政协能帮他解决学校教师既重论文又重科研,却有大量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的问题。
去年,国家新修订了《成果转化法》,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
“国家虽然长期重视,但一些让我们长期焦虑的问题,还是待解的疙瘩。"张迈曾说。交大的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是陕西乃至全国高校的共性问题。
省政协委员崔亚丽表示,中国5100家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完成的科研成果3万项,但其中能够转化并批量生产的仅有20%左右,形成产业规模的仅有5%。与发达国家的80%转化率和30%的产业化率相距甚远。陕西省作为科技输出大省,已被科技成果高产出、低转化困扰多年。甚至科技成果“孔雀东南飞",在珠三角等地被大量孵化。
解决好转化问题将迎来井喷式发展
什么原因导致了大量的高校科技成果成了沉默的“睡美人"?
西交大副校长王铁军说,《成果转化法》等系列纲领性文件,没有从原则层面走向细化,这首先导致了政府、学校、企业各方在成果转化的认识上存在分歧。
认识存在分歧、转化目标错位,是其后几天的调研中最常听见的问题。咸阳市政府认为,高校与企业对接不畅,会导致企业拿到成果后要二次开发。而企业则缺乏长远眼光,对于技术含量高、开发周期长的项目缺乏耐心。
这些分歧、错位,与两者的不同价值追求有关。调研组走过的企业普遍认为,高校科研重视的是学术上的高大上,企业看重的是实用性和独特性,以及可能产生的经济价值大小。当“学术问题"遇上“钱的问题",龃龉再所难免。
为化解问题,秦川集团曾与宝鸡文理学院进行过集团布置作业、学校负责用科技成果作答,最终“答案"产权归集团所有的模式。
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上的分歧、错位,王铁军作了“检讨"。他说,学校对教师考评体系单一,导致唯论文化。这是盲目看齐发达国家带来的弊病。“欧美发达国家要领先我们一二百年,这些国家的科技创新、研发,单凭企业就可以完成,因此学校可以做好学术论文就行,我们则不然。"
调研中,科技成果转化后的利益分配问题、横向项目的属性和管理问题等,也一直备受关注。
在调研座谈会上,交大代表那些拥有大量科技“睡美人"的学校,提出了建议:希望省政府明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所涵盖的内容;明确横向项目的属性和管理;地方政府从立法角度解决这些问题。
郑小明在座谈会上最后总结道:在这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如果能够解决好科技成果转化问题,陕西将会迎来井喷式发展。
新闻推荐
关注“城市住宅小区规划建设中容积率超标"本报讯(记者盛明)5月25日上午,省政协医药卫生体育委员会召开调研情况通报会,就“陕西省城市住宅小区规划建设中容积率超标问题&rdquo...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