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专家司立征为张小平现场指导
□首席记者 满淑涵 文/图
去年,西安市阎良区甜瓜产业产值达6.8亿元,产量约24万多吨。“阎良甜瓜"不仅形成地理标志品牌效应,更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子。“吃水不忘挖井人。阎良甜瓜产业发展离不开西农大专家团队十年的辛勤汗水。"在5月20日召开的甜瓜产业发展研讨会上,阎良区农林局局长邢崇军深情地说。
甜瓜产业初长成
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阎良发展早春茬大棚甜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当地就有瓜农种植“白兔娃"“六棱脆"等薄皮甜瓜的习惯。但由于传统品种上市晚、品质差,尽管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甜瓜产业一直未成气候。直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甜瓜育种专家杜军志在这里试种成功“早蜜一号"新品种,阎良甜瓜产业才得以迅速兴起。
“育苗问题一直是制约甜瓜产业发展的重大难题。"新品种亩产可观,产值翻番,种植规模一时迅速扩张。但让杜军志忧心的是,量的提升使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盲目施肥、滥用农药问题突出,严重影响甜瓜产业健康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科技和人才优势,2005年底,阎良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建立甜瓜试验示范站,选聘植物保护、植物营养、设施栽培等不同学科的10余位专家长期驻站工作。“建站前,农民普遍采用火坑营养土钵法育苗,不仅温度不易控制,而且土传病害发生严重,成苗率低。"为了找到打开新技术大门的金钥匙,杜军志和其他驻站专家进行穴盘基质育苗研究,还相继推广应用了配方施肥、多层覆盖、设施环境控制等技术,使阎良甜瓜上市时间由过去的4月下旬提前到3月上旬,种植效率也逐年提高。
“2005年阎良甜瓜种植面积2.5万亩,亩均收入4000多元,到2015年已经达到6.5万亩,亩均收入8500多元。"邢崇军欣喜地说,“遇到问题不抓瞎,田间地头见专家。阎良甜瓜产业转型升级从此有向导。"
十年砥砺结硕果
2006年,阎良甜瓜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10名专家+10名地方农技人员+100名科技能人"的技术骨干组合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十年来,试验示范站选育早熟蜜瓜、香瓜及薄皮系列等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甜瓜新品系60多个,鉴定登记“西甜208"、“千玉1号"、“西农脆宝"等甜瓜新品种6个,在阎良区年推广面积超过5万亩,成功实现品种更新换代。
担任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的十年里,杜军志有六个春节都是在大棚里度过的。大棚甜瓜在阎良试种成功后,专家组采取“限制面积,确保效益"策略,要求凭身份证购苗。农户张小平告诉记者,“早蜜1号"亩产值7000元左右,过去种的“白兔娃"亩产值却只有2000元左右。“这明白账谁都会算,借亲戚朋友身份证也得买苗。"
“农民的传播方式保守,亲戚圈里一旦有了带头人,就事半功倍了。"杜军志笑着说。为了扫除后顾之忧,他还承诺,如果卖不动就把张小平家的10多亩瓜田全包了。“学校3000多教职工,不行就每人发10斤。"
“不仅阎良甜瓜种植规模、种植效益两线飘红,还带动了富平、临潼等地种植甜瓜4万多亩以上,形成了以阎良为核心的全国最大优质早春甜瓜基地。"品种多样化、营销网络化更让邢崇军底气十足,他形象地说:“从‘人间五月甜’到‘中秋赏月吃甜瓜’,‘围着火炉吃甜瓜’,从‘地摊买斤斤’到‘电商算个个’,阎良甜瓜品牌价值在不断提高。"
人才梯队待“补血"
“今年三月上市的甜瓜能卖到50元一个。"张小平刚刚摘得阎良区“瓜王"称号,他还是西农大第一批“百名农民进高校"学员之一。不仅接受现代农业系统培训,还在专家团指导下建起了合作社。去年他的合作社人均收入高出周边社员40%,今年他又率先在阎良成立了农产品专业合作联社,从苗种繁育、生产营销、包装售后、电子商务等方向迈向专业化、规模化。
随着甜瓜产业发展进入稳定成熟期,传统一家一户搞经营的模式弊端日益凸显,仅仅靠技术已无法满足甜瓜产业发展新要求。于是,西农大又选聘农业经济管理学专家补充到试验示范站,搞营销、树品牌,进一步推动阎良甜瓜产业转型升级。
人才梯队是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阎良甜瓜从产业形成期到快速发展期,再到稳定成熟期,每一阶段的实践都表明,必须依靠强大成熟的人才队伍。"由于专家团大多步入“银龄",目前驻站的仅剩4位,而明年又将有两位退休。这让杜军志十分焦虑。他说,技术研究、设施改良、田间管理,每个环节都需要人,阎良甜瓜产业正面临“质量、效益、品牌"新挑战,如何打造校地合作“升级版",是摆在面前的新课题。
新闻推荐
近日,西安市司法局在长安区广场开展了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将《防范非法集资》宣传册连同《劳动合同法》、《送法进社区》、《法治的修养》等一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