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诚与妻子印建幸在《贵妃斜倚沉香亭》碑前合影。张宏伟 摄
李鸿诚:1945年生于陕西山阳县,祖籍河北,少年时家贫如洗,外号“破烂",晚年自称“燕赵李生"。1962年,不到17岁的他被作为“递补右派"劳动教养两年,1988年获得平反。1974年,师承长安画派创始人康师尧,同时进入西安特种工艺美术厂工作,4年后调入西安市玉石雕刻厂,受命筹备“唐都新碑林",同时任唐都新碑林学术研究会会长。1982年视力开始下降,1988年双目失明。2012年9月,与妻子共同筹备30年之久的唐都新碑林艺术博物馆正式开业。
□记者 张宏伟
5月15日,西安市民任勤学向西安唐都新碑林艺术博物馆捐赠民国老字号“慧丰祥"牌匾。
这是位于西安市大明宫遗址的一间博物馆,虽是民营,但并不收售门票。博物馆的主人并非家产万贯的富豪,而是一对曾经一贫如洗的夫妻。他们为了延续清代以后断层的石刻文化,耗费一生最为美好的30个春秋,即使双眼失明,依旧笑谈“30年有梦的人生不言苦"。
如今,年过71岁的李鸿诚对于唐都新碑林博物馆的未来充满期盼,他在春节时为自己写下了一首《壮志诗》:
新碑新续新春秋,
四落五歧六从头,
古稀壮志老未尽,
碑新中外誉神州。
父被劳改 儿被劳教
在李鸿诚的记忆中,父亲曾是国民党军队的政治教员,后来退伍开了个印花布厂。
1957年,为了养活家里5个孩子,父亲去了青海柴达木盆地锡铁山六三九钻探队当伙夫。1958年10月5日,父亲因历史问题被宣判劳改。当时,母亲带着两男三女五个孩子蜗居在东八路的窝棚里,如同王宝钏那样“荠菜糙米度日难,春去秋来凋朱颜"。没有了父亲的经济来源,一家人很快陷入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家徒四壁的日子。虽说居住在东八路的都是穷苦人,但李鸿诚还是被小伙伴称为“破烂",可见当时他家日子过得何等艰难。
因为一句无意的话,他被人举报后划为“递补右派"送去马兰农场劳动教养。一直熬到了197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拯救了他。
三个母亲 两个父亲
李鸿诚说,这一生他有三个母亲、两个父亲。
除了生母和岳母,还有一个再生母亲,是当年的居委会主任陈徽;除了生父,还有一个再生之父,是给他艺术生命的康师尧先生。
李鸿诚有一个小学同学家住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父母与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的蔡鹤汀先生相熟。1971年底的一天,蔡鹤汀去串门,看到墙上一幅以岳飞义伏杨再兴为题的工笔画,饶有兴趣地问起是谁画的,希望见一下作者。
这幅画正是出自李鸿诚之手,也成为改变他命运的一个开端。恰好李鸿诚因为治肺病回到西安,同学立即带他去见蔡先生。蔡先生了解李鸿诚的功底之后说,现在西安能画你这样工笔画的人不多,广交会上就缺这样的传统国画。
当时正值文革后期,在周恩来总理的主导下发展经济,每年春秋两次的广交会上,字画成了创外汇的重要来源。
蔡鹤汀先生是福建人,一心专攻绘画,在1971年的广交会上,他的一幅四尺宣的《水牛》以4万元外汇兑换券成交。
在蔡鹤汀指导下,李鸿诚创作了四尺国画《白娘子盗仙草》,整张都是浓淡不同的绿颜色,只是白娘子嘴唇上点了一点红。这幅作品在广交会上以1200美元成交。另一幅作品是以《西厢记》为背景的《莺莺双美图》,以800美元成交。
李鸿诚说,当年即使蔡鹤汀这样的大画家,也不能擅自把画卖给外国人,都是由国营外贸公司收购,然后再拿到广交会销售。像蔡鹤汀那样级别的画家,他的作品收购标准也只有一尺8元。
以请病假在西安治病为由,李鸿诚创作了很多作品,其中《岳飞大战金兀术》和《愚公移山》引起了著名画家康师尧的注意,提出要见一下这个年轻人。
李鸿诚跟着画友侯生凯去拜见康师尧,除了介绍自己学习绘画的经历,也如实说了父亲被劳改的事。康师尧说,中央出台了一个46号文件,地、富、反、坏、右的子女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以作为特殊人才,可以特殊对待。
临告别时,康师尧就像变戏法一样,从画案上毛毡下面取出一张表交给李鸿诚,李鸿诚接过来一看是《艺人归队审批表》,李鸿诚当时的感觉就是“天就要亮了"。
第二天,去恩师家送表格的时候,遇到一位裱画的宋师傅告诉他说:“为了你这张表格,你师母都掉了眼泪了。"
原来,在美协成立之前,西安市特种工艺美术公司希望把康先生留在公司,特意给了康先生这个表格。康师尧养育七男二女,只有二儿子康爱华毕业于中央美院,却因病被送到周至农村后成家定居。康先生说:“一个财主或者皇帝,不管儿子成不成气候,他的继承人一定是他的儿子;但一个艺术家,他的衣钵传人就不见得必须是自己的骨肉。"
明白事情原委经过后,李鸿诚深深地给老师和师母鞠了个躬。
在办理调动手续时又节外生枝,有人给铜川新川建材厂写了举报信,说李鸿诚“全家都被劳改",释放后在西安画“黑画"。
新川厂派人要将李鸿诚抓回铜川,居委会主任陈徽、派出所户籍警李庶敬出面交涉。慈眉善目的陈徽大妈对李鸿诚一家始终照顾,而李庶敬也是热心肠,加上康师尧先生通过特种工艺厂也提出调动要求,还有李鸿诚的肺病已经进入糜烂期,诸多因素促成了李鸿诚回到了西安。
1974年12月27日,李鸿诚把户口正式转回西安,在西安市特种工艺厂报到上班。那个时期,后来成为大画家的崔振宽、江文湛、郭北平、王炎林都在这个厂工作。
同门兄妹 结为夫妻
在康师尧老师门下,还有一位女弟子,就是后来成为李鸿诚妻子的印建幸。
生于上海的印建幸比李鸿诚小9岁,1岁时随父母支援大西北来到西安。她父亲曾就读于上海的法语学校,母亲是解放前的大学生,这种家庭背景让印建幸也从小热爱上了艺术。印建幸虽然是国棉四厂的一个工人,但在那个年代,因为宣传的需要,擅长绘画的她经常被抽调去绘制宣传画,因此拜康师尧为师。共同的爱好让两个青年才俊互相爱慕,坠入爱河的两个年轻人在艺术上也相互促进。
1978年,李鸿诚被调入到西安市玉石雕刻厂工作。第二年,印建幸根据李白的组诗《清平调词三首》,画了一幅《贵妃斜倚沉香亭》,李鸿诚则根据兵马俑挖掘现场所见,创作了《秦始皇出巡图》。康先生看后大为赞赏,在他的主持下,以这两幅作品为蓝本,刻制了两通新碑。《贵妃斜倚沉香亭》碑将阴刻和阳刻手法结合起来,贵妃面部用阳刻,所以看上去皮肤是白色,而衣纹用了阴刻,衣袂飘飘,颇有些吴带当风的味道。《秦始皇出巡图》线条清晰,精细耐看。
这两块石碑拓片受到西安旅游市场热捧,不仅在市场上为玉石雕刻厂挣了几百万元的外汇兑换券,而且也被政府作为礼品送给外宾。在康师尧先生提议下,建一处当代新碑林的设想日益清晰,最初的想法是刻100通石碑,前期先刻30通。
卅年磨难 痴心不改
为什么叫新碑林?李鸿诚说,碑刻起源于秦代陕西凤翔,后用于记载历史、颁布诏令。从秦代到清末,汉碑、唐碑不足为奇,但清末以后,石碑就出现了断层,新碑林就是要填补这个空白。
当时工艺美术公司有个老干部对这个设想大加赞赏,并推荐给省经委技术处处长。这位处长对陕西传统艺术极为关注,曾经在他的主导下,将秦腔《赵氏孤儿》、《游西湖》带到北京演出。在这位处长的支持下,玉石雕刻厂得到5万元的“唐都新碑林"专项资金。然而这位处长被调往海南工作后,这笔钱被厂里挪作他用,为此李鸿诚与厂领导翻脸。
恰在此时,北方乐园开始筹建,其中一个项目就是仿唐宫。在友人的撮合下,北方乐园与李鸿诚达成合作意向,共建以“唐人唐诗咏唐都"为主题的唐都新碑林。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项目落马。
从1982年到1988年,6年间蹉跎过去,期间经历了结婚、女儿出生等人生喜事,但也因为种种原因,李鸿诚由青光眼就演变成严重的视神经萎缩,以致到1988年变成了盲人。
1989年,厂里又一任新官上任三把火,提出在五年内实现“五个万"的宏伟计划,即在厂里搞一个“万马厅",利用地下防空设施建一个“万佛洞",利用楼顶搞一个“万景台",利用省市扶持搞一个“万碑林",让大家都成为“万元户"。
为了实现“万碑林",这位厂长礼贤下士,先后8次骑着自行车从城区赶到纺织城,带着点心去说服印建幸辞职“加盟"这个项目。李鸿诚两口子被厂长的精神所感动,在厂长承诺场地和资金的前提下,印建幸辞掉工作,退掉国棉四厂分配的住房,参加到新碑林的项目中。然而三个月后,那位厂长开始打退堂鼓,说事情弄不成,准备请印老师回去。
不到一年,又换了厂长,新碑林项目再度上马,被列入轻工部“1990年轻工业新产品开发试制计划"。接着又节外生枝,厂里把厂房租给了个人开起了夜总会,这一项目再次泡汤。
1994年、1996年,西安市政府就唐都新碑林的立项问题,分别两次召开专题会议,并设立了“西安市唐都新碑林旅游设施项目领导小组"。然而,由于资金、场地、设施等等原因,这一项目几起几落,一直没有得到落实。李鸿诚曾写了一首诗自嘲,概括了几十年他们的历程:“苦创新碑三十秋,四起四落再重头。霜寒炎酷都受尽,石破天惊矗神州。"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有关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2012年,“唐都新碑林"的场地终于敲定,“落户"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8月,“唐都新碑林"申请成立民营博物馆通过了专家的评审,9月博物馆正式建成,面向游客免费开放参观。
在274平方米展厅里,上世纪70年代末李鸿诚、印建幸创刻的《秦始皇出巡图》和《贵妃斜倚沉香亭》两通碑格外醒目。2010年,经法院调解,西安市玉石雕刻厂与印建幸达成协议,“院内石碑(部分已残毁)全部归印建幸及其夫李鸿诚所有,自此双方再无劳动关系,再无任何劳动争议。"其中就包括这两通见证两人爱情、记载唐都新碑林艰难历程的石碑。
“民营博物馆不是私人铺子,石碑一旦登记造册,就永远不能再拿回家据为己有。"李鸿诚说,现在博物馆所展出的展品,除了新创作石碑外,还有包括欧阳询《上天垂象》、《九成宫醴泉铭》等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作品的古碑百余通,有些碑堪称孤、绝碑,可以增补中国碑刻史的空白和谱系。
印建幸女士介绍,目前他们正筹备博物馆二期展厅扩建,同时三期工程也在规划之中,正在创作、创制的新碑在八百通以上,他们计划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在紫宸殿创立千通石碑。
新闻推荐
天梯三天门荷花池位于陕西安康城南郊3千米处的道教石窟香溪洞,南依巴山,北临汉水,山有道观,相传曾是吕洞宾修炼会仙之地,始建于明成化初年,面积10平方公里,是一处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风景胜地,...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