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友言
一
那是1982年8月25日。
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秋风带来了寒意。晚饭后,我正想下楼出去走走,忽然,有人敲门,一开门,原来是老校长郭琦专门让人来告知石鲁先生去世的消息。噩耗传来,我一下木然了,他怎么这么快就走了……
原来十几天前,我还和郭校长一块去医院看望过他。那时,虽然他身体虚弱,但精神还比较好,没想到他的病情恶化得这么快。
记得他初住院时,我和郭校长去医院看望他,他还与我们侃侃而谈,上至过去的岁月,下至当今书画、典籍、文论,广泛涉猎,他还问我:“读过《浮生六记》没有?"我说:“没有"。他说:“可以看一看!"逗得我们都笑了。
就那次,我看见医院医生还在他病房的桌子上铺着一块毡,上面放着几张宣纸,一瓶墨汁和几支毛笔。我心想:这一定是医生想让他有兴致的时候,能为他们留点墨宝。
没想到他竟这么快地离开了我们。他的去世使我国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我们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
窗外的雨仍然滴滴嗒嗒地下着,似乎上天也为之动情。这一夜,我无法入睡,听着窗外的雨声,我陷入了沉思……
二
那是1965年的初春,我刚从陕北延安下乡归来,带着我在延安青化砭常塔生产队深入生活时所画的写生作品去美协,想请石先生指导。那天,他正和李梓盛、修军、方济众等几位老师评选陕西省美展的作品。看见老师们忙碌的样子,在和各位老师打完招呼,正转身想走的时候,石鲁先生却指着我问:“你手里拿的是画吗?"我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说“是"。他却对我说:“拿过来看看!"修军老师在一旁也说:“拿来,拿来。"我不好意思地将我带的一卷画打开请各位老师看。他们看得很仔细,并一张一张地问我。
这些画大都是速写,其中有三幅是用宣纸画的敷彩着色的水墨人物写生。一幅画的是《老红军》、一幅画的是《生产队长》,另外一幅画的是《陕北姑娘》。石鲁先生指着那幅《老红军》说:“这幅画得逼真、形象,笔墨也很好,也参加展览吧!"修军和其他几位老师也都说好,当时我真有些不好意思,忙说:“我把这幅画拿回去重新画一下再参展吧!"石鲁先生却笑着说:“不用、不用!展览就是要原汁原味的写生哩。"就这样,我的那幅作品被入选参加了省美展。展出结束还获了奖,并赠送了我一套《毛泽东选集乙种本》。也就在那时,我被吸收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分会,正式成为美协会员了。
往事一幕一幕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还有一件事情使我记忆犹新。
那是1965年6月的一个星期天午后,在我回报社路过钟楼的路上,远远望见了石鲁先生,他一个人正在路旁人行道上转悠。其实那时候他经常一个人在那转。因为我当时在陕西日报社工作,常遇见他。我赶紧走上前喊了声:“石先生!"他一抬头,看见是我,沉郁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当我上前和他握手时,他一只手握着我的手,另一只手指了指旁边钟楼东南角只有一间门面的小饭馆,说:“咱们在这喝些啤酒吧!"
我知道石鲁先生是爱喝啤酒的,特别是在他高兴或郁闷的时候。我本来喝不了酒的,但先生想喝,我一定得陪着他,让他高兴。
进了店门,只见小小的餐厅里只有六七张桌子,椅子上全坐满了人,排队买菜的人已在窗口前站了一长行。我赶紧跑过去站队,让石先生去等个座位先坐下。可石先生却走过来拉住我说:“你快去占坐位,我排队!"我知道他的意思,哪里肯依。可是待我排到了买菜窗口,刚买好菜和啤酒,付钱的时候,他却走到前边,抢先将一张拾元钱递到了营业员手里。我着急地让营业员一定要收下我的钱。营业员是一个上了年岁的人,开玩笑地说:“你没有老先生快,老先生的工资肯定比你高,你抢不过他!"这句话逗得旁边的人都笑了。
打那以后,一晃几年过去了。我知道那段时间先生身处逆境,我也去了外地工厂工作,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直到1973年,大学恢复招生,我才被调回到了学校任教。离开那一段时间,虽然没有机会和先生见面,可我一直惦记着先生。
在一次偶然情况下,我认识了一位叫王荫桐的老先生,他是从事烹饪的,年近六十,尤喜书法。我们无意间谈起了石鲁先生,他高兴地告诉我说:“石鲁先生常去他的‘一间楼饭馆’,有时还在他那里写字作画哩。"这样,在他的带领下,我又在“一间楼饭馆"和先生见面了。当时,先生刚兴致勃勃地画完了两幅《月季》小品。他拉着我的手指着地上摆放着的画,高兴地对我说:“多年不见了,挑一幅送你吧!"我忙说:“不敢,不敢。"心想,怎么刚和先生见面,竟敢随便要画呢!不过先生对我的厚爱,却使我永远不能忘怀。
三
夜,已经很深了,窗外,雨仍滴滴嗒嗒地下着,我的心绪一直不能平静。妻子和孩子都已经熟睡了。我静静地一人找纸,准备在灯下为先生写挽联。
当时,我翻遍了屋子,竟找不到一张宣纸,我只好将两张图画纸对开,接起来,慢慢地含泪写下了如下的一付挽联:“百年艺苑开新派,秋雨长安哭大师。"
第二天一清早,我就骑上自行车赶往美协。在美协进门院子里靠北边的第一间房子,正在为老师布置的灵堂,我恭敬地送上了这幅沉痛悼念先生的挽联,并将它掛在了灵堂两边。
我怀着沉痛的心情为先生敬上了第一炷心香。
先生走了,他走得那么安祥。他留给我们的却是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和艺术宝藏。他和赵望云先生所倡导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理念一直激励着我们。石鲁先生的艺术之树永远长青!
新闻推荐
安全知识比赛题我答对了爸爸,您辛苦了我为爸爸系好安全帽5月28日,有一群小朋友来到工地,与爸爸妈妈度过了一个特殊而快乐的“六一"节。这天,中铁七局西安站改扩建工程项目部工地的职...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