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阳 通讯员 李张谦
峰峦叠嶂,郁郁葱葱,青山浮水,一碧万顷。
五月初夏,临渭区阳郭镇早早换上了苍翠欲滴的“新衣”,等待着来自全省各地的客人。
5月25日,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在渭南市临渭区召开。来自西安、延安、宝鸡等十余个市、县的参会代表齐聚临渭,现场感受近年来临渭区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土保持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副省长冯新柱,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水利厅厅长王栓虎对该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没想到过去的旱塬现在变成绿塬了!”来到临渭区阳郭镇曹庄村农发水保项目示范点,参会的代表们无不为此惊叹。
这仅是临渭区近年来兴修水利、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临渭区水务局立足区情实际,坚持南塬蓄水、渭北留水的原则,按照“引河入库、蓄水于库,提水关井、藏水于地,水肥一体、高效节水”的思路,将水利水保工作与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着力改善水生态环境,全力保障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过去,位于临渭区南部丘陵沟壑区的曹庄村,水土流失严重,人均耕地稀少,水资源紧缺,生产条件差,土地贫瘠,产业单一,是有名的贫困区。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水土保持入手,控制水土流失,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通过“水利”实现“业兴”。
经过多方论证和实地调研,临渭区水务局着手对该地区进行农发水保综合治理。通过坡改梯、栽植经济林、水保林、封禁治理、植物护梗、鱼鳞坑、水窖、生产道路、排水沟渠等一系列农业综合开发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基本上改变了这一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现象。目前,临渭区阳郭镇曹庄村农发水保项目示范点已完成坡改梯300亩、植物护梗3.5km、栽植经济林150亩、水保林50亩、硬化道路1km、新修排水渠1.5km、修建水窖3座,封禁治理230亩。
和曹庄村相距不远的阳郭村,正是一派繁忙景象。还没进入麦收农忙时节,村民就开始忙碌起来,不是为了收麦子,而是为了打理长在大棚里的芒果、火龙果、黄秋葵、小金橘等热带作物。
“旱塬也能种出热带水果?”参会代表们好奇不已。
这在阳郭村,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自从该村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落地以来,当地面貌一天一个样,产业不断升级,人们的眼界越来越宽,发展思路也越来越广。
“今年年初,我们以当地现有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承载平台,整合资金,对园区内的坡耕地治理统一规划,集中连片治理,治理坡耕地800亩,硬化道路1.5公里。”临渭区水务局局长阮光民介绍道,“通过治理,不久后,这里就会变成一个集热带农业种植、乡村旅游、花卉欣赏、果蔬采摘、观光体验为一体的高品质综合型农业产业基地,将带动当地经济、就业等多翼发展。”
始终坚持把水利基本建设、水保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这是临渭区水务工作遵循的基本思路;开展水利水保工作的同时创新机制、惠利民生,这是临渭区水务工作努力实现的终极目标。
在每一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临渭水务人都绞尽脑汁,积极探索水土流失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的新路子、新模式。在阳郭镇阳郭村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实施中,初步形成了财政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创新性地走出了一条部门资金整合,综合施策的水土流失治理之路,实现了水利项目搭台、产业唱戏、企业发展、农民得实惠的多赢局面,创造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临渭模式”,受到了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赞扬。
大力发展水利事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更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一步。未来,临渭水务人将按照“建好示范区、打造核心区、辐射全流域”的总体思路,以水土流失治理、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线,再接再厉、再鼓干劲,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做好临渭兴水保水工作、筑牢南塬生态安全屏障,为“水丰、河清、地美”的新临渭之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闻推荐
苗武胜,主任医师、西安市红会医院小儿骨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陕西省小儿外科学会副主委、西安市技术创新能手,西北地区小儿骨科疾病诊治的领军人物,陕西省从事小儿骨科时间最长、诊治病人最多的专家。...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