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我记忆中的东闸口

来源:西安晚报 2016-05-22 01:08   https://www.yybnet.net/

□康忠文

不久前,我途经自强东路、太华路立交桥一带,看到这里因要建西安火车站北广场,丁字公房、自立路、童家巷一片正在拆迁。太华路南口东侧、陇海铁路以北是一个新小区。小时候,这里那些低矮的各式平房、剧场早已不见踪影。太华路立交桥也是当年西安“东闸口”地区,看来这里又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于1944年出生在西安城区,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我家在小东门里,小时候常到“东闸口”玩耍,看火车,“东闸口”附近还有亲戚,走亲戚时也会穿过“东闸口”。这里留下了我许多儿时的记忆和趣事。

热闹非凡的闸口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陇海铁路自东向西穿过西安老城区北侧向西延伸,并在西安尚仁路北口,中正门外修建西安火车站(解放后尚仁路改为解放路,中正门改为解放门)。铁路修到哪里,哪里就会有无数与火车有关的故事和人文景观。修建火车站时,就在车站两边修建了两个闸口,东边的是“东闸口”,西边的是“西闸口”。通过闸口的开合,便于车辆、行人安全穿越铁路,而不影响火车的通行。

“东闸口”位于现在太华路立交桥北引桥下方。当时“东闸口”可能是一个人工挖掘成凹陷下去的十字道口,闸口东西方向是陇海铁路,南北通道是两个倾斜方向相反的坡道,坡道的两边是土崖。南面坡道较短,北面坡道较长。南面坡道是南端高,北面坡道是北端高。南北坡道的下端与铁路垂直相交,铁轨和道路之间都铺着旧枕木与路面平齐,方便行人和车辆通过闸口。

“东闸口”是石子路面,宽约10米,闸口铁路两旁的道班房有专人值守。在道班房对面黑白相间的木柱上有白底黑字的警示牌,上面画有火车头和写着“小心火车”四个大字。两根可放下又能收起来的栏杆树立在闸口两边,当没有火车通过时,栏杆竖起,南来北往的行人,人力架子车、三轮车、马车和极少汽车,可畅通无阻地通过闸口。

当道班房门口挂着的那截铁轨敲响时,那两根栏杆随机放下,呈水平状态,道班房师傅手持绿色小旗站立在门前等待列车通过。这时行人车辆都被阻隔在栏杆以外,约1、2分钟后,只见远处那高大的蒸汽机车头,鸣着汽笛,喷着白色水汽向闸口驶来,机车的气缸推动杆带动大车轮,发出“唿哧、唿哧”的轰鸣声驶过去。

有时是一列载客的绿皮火车,由十几节车厢组成,那窄小而不高的窗户一闪而过,窗内影影绰绰的人影在晃动。

有时是一列二十几节车厢的黑色货车,平板车上垛满木材,敞口车厢里堆满煤炭或石子,怕淋雨的货物盖着大篷布,闷罐车里装有牛、骡马或其他物资。

有时是一列载着轻油或重油的油罐车,从我们面前急驰而过。

等到列车驶过闸口后,那横着的栏杆又竖立起来,被闸口阻断的人流、车流又连接起来,行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车辆川流不息。赶马车的车把式的吆喝声、牲口的铃声、汽笛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闸口周边的记忆

从“东闸口”南边出来,顺着城河向西,沿着不宽的石子路可走到火车站候车室东墙,向南拐就是火车站广场,闸口出来向东可到三府湾村。向南沿着城河边坑洼不平的石子路,和一段泥土加杂炉渣的小路,可走到我居住的小东门(中山门)和老东门。

闸口的东南角,就是现在供电局北围墙内两座高楼处,向西向南那一片区域,曾经是西安解放前乃至解放初期,西安唯一的火力发电厂,老百姓俗称“电灯公司”。发电厂规模小,发电量不足,西安老百姓就有“电灯不明,马路不平”之说。电厂通过地下的地管,向城河东北角的东侧排出一股循环水。当年,我和小伙伴在城河游完泳后,在这个地方还能冲一个免费的热水澡。

闸口北坡出口,向西是自强东路东口,向东是纱厂街西口,坡西有自力路和丁字公房。自力路向西通向童家巷,路中段可到西安机务段的北门。自力路、丁字公房一带是高低不一、错落无序、居民自建的小平房,草房居多,砖瓦房甚少,这是当年多数劳苦大众住房和生活实际情况。

北坡东侧也是一片棚户区,路边有些小商铺。其中有一座在道北甚至于西安市都出名的剧院“大众剧场”,颇引人注目。在西安道北和解放路地区,居民以河南籍民众居多,“大众剧场”就是演出“河南梆子”、曲剧、越调等河南剧种的剧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曾在此演出过。剧场演出传统剧目繁多,如《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秦香莲》《花打朝》《空城计》《收姜维》等等。剧场位于坡中段,坐东面西。看戏有午场戏和夜场戏之分,午场是演出折子戏,夜场以演出本戏为主,名角挂牌演出。戏票有座票、站票之分,站票便宜,就是站在座位外栅栏两侧观看的戏票。当时,“大众剧场”虽叫剧场,实际很简陋,座位是长条木板凳,顶部是苇席,遇到下雨天漏雨就不能演出。

剧场门口是一斜坡,直达路边。两旁都是些出售香烟、瓜子、花生糖的小铺子,也有摆摊卖烧鸡、烧饼、茶鸡蛋、垛子牛肉火烧、炒凉粉等各式小吃。在戏院散场时,叫卖声、招呼客人声不绝于耳。当时只卖五分钱一碗的炒凉粉老少皆宜,是很受大家欢迎的一种街头小吃。在西安的外省人,称西安本地人为“此地人”,我介绍的就是咱“此地人”炒的凉粉,西安人叫“炒荞粉”。解放前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西安推车挑担沿街叫卖小吃的,都是些养家糊口的小买卖人,他们基本上有个固定的街边、巷口来摆摊。卖“炒荞粉”的人,是用条两头高高翘起的扁担,挑着前后两个高六七十厘米的长方形、用朱红土漆油的木托盘来摆摊。左边的托盘中间有孔,下面放炉子,上面放有双耳平底锅与托盘平齐,托盘上整齐摆放着几个白底蓝花大老碗,分别盛着熟大油、精制调料、盐、辣子油、糖色、蒜苗花等,外带一盆熟大米饭。右边托盘上放有几盆凉粉坨,还有切成2厘米见方乳白色的凉粉丁。两托盘并排摆放,摊主坐在后面,摊前摆上三四条矮小长凳,供客人坐着吃凉粉。这种“炒荞粉”重在精细,用大油烹炒,加糖色提色,加一铲米饭慢火细炒,炒好盛在白底蓝边的小碗中,那酱黄色的凉粉丁色亮如浅色琥珀,油亮的米饭和青色的蒜苗花白绿相映,特别诱人。加之那油香浓郁蒸腾的热气,让人馋涎欲滴,以此咱西安早就有“不吃凉粉,腾板凳”的俏皮话。

闸口变成了立交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北郊红旗机械厂、重型机械厂、秦川厂北郊库、矿山机械厂、黄河棉织厂等大型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火车运输量剧增,“东闸口”的开与合次数越来越频繁,已不能满足东北郊、城区的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已成为交通运输线上的“肠梗阻”。

岁月沧桑,后来“东闸口”上面修建了水泥大桥,横跨陇海铁路,梗阻变通途,此后“东闸口”就隐没在大桥之下了。对于“东闸口”建横跨铁路桥的具体时间,由于那段时间我去了外地,就不清楚了。近日我走访当地群众,又找到曾在西安铁路上工作的战友,多方打听了解到,“东闸口”上修建这座桥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也就是1958年左右。也就是说,原先“东闸口”人行、车行道也是在那个年代消失的。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此又修建了太华路立交桥,原先的水泥大桥融入了立交桥中。

太华路立交桥修建后,“东闸口”就几乎一点痕迹都没有了。

新闻推荐

在困境中摸索求生路 ——对西安实体书店转型情况的调查

随着数字电子书、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终端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在纸上阅读逐渐减少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正在寻找自己的转型之路。记者近日走访西安几大书店调查发现,实...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我记忆中的东闸口)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