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每天照顾孩子们的起居 本报记者李宗华摄
这是一个组合特别的家庭,爸爸、妈妈、孩子,彼此间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被遗弃、患疾病的孩子们,如何从这里开始,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这里有怎样的喜怒哀乐,悲欢聚散?昨天是国际家庭日,记者探访西安儿童福利院“模拟家庭”。
电梯停在9楼,一间100多平米的公寓里,52岁的蒋大姐带着四个孩子看电视。4个小凳子,一字排开,孩子们整齐坐着,手放在腿上。他们中,年纪最大的12岁,最小的4岁,都有重度残疾。“当妈的有操不完的心”
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三室一厅,家具家电齐全,从厨房散发出来的饭菜香味,充满浓浓的亲切感和烟火气。“四个孩子,两个脑瘫,一个左腿发育畸形,一个智力障碍。”蒋大姐是福利院从社会上招来专门照顾孩子的,她看上去很精干,装扮得体。
蒋大姐和丈夫是孩子们的“爸妈”,除了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吃喝拉撒,她还要定期上心理课,要培训简单的急救知识,每日填写每个孩子的成长报告。
“现在已经习惯了,很享受。”蒋大姐自己的孩子今年20来岁,在西安工作,她说之所以选择来福利院,是因为打心底里喜欢孩子,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这是一份并不轻松,甚至吃力不讨巧的工作,只有对孩子真正的爱,才是坚持下来的力量源泉。
4岁的小伟患有智力障碍,对蒋大姐特别依赖。一次,他和”哥哥“”姐姐“们抢遥控器,没能抢到手,在沙发上又哭又闹。这下把蒋大姐气哭了,罚他面壁思过站半小时,蒋大姐也陪着他一起站,”我们就像娘俩一样,孩子从不记恨,我给他讲道德,比如要学会谦让、礼貌,慢慢的,孩子就好多了。“
7岁的婷婷患有脑瘫,不会咀嚼和行走,以前非常自闭,但有了“家”以后,只要听见蒋大姐的声音,就会激动地伸手。爸妈和她说话,她也开始有了反应。8岁的波波患有脑瘫,大小便没有知觉。每天晚上,蒋大姐需要定四个闹铃,定时要孩子起夜,两点一次、三点半一次、四点半一次、五点一次。”“当妈的有操不完的心,虽说不是亲生,但在孩子眼里,他们人生中第一次喊出’妈妈’就是给你,所以我一直觉得这就是自己的娃,不会偏心。”
“孩子的命运本来就很苦”
这样的想法,邻居赵大姐也深有感触。
赵大姐和丈夫刘大哥是2011年来福利院的。为了确保每一位残障孩子能得到完整的家庭关怀,模拟家庭的每一位“爸爸”“妈妈”,都是公开招聘的,需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和专业培训。在“模拟家庭”中,“妈妈”是全职的,24小时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爸爸”可以兼职,白天出去工作,下班后“回家”。
赵大姐家有5个孩子,都是先天性残障儿童。她向记者坦言,与孩子们一起生活了近5年,有太多的酸甜苦辣。
刚刚组成这个家时,与孩子们相处并不容易:每个孩子性格都不一样,而且都有自己的思想,还有些叛逆。
“孩子的命运本来就很苦,一定要让他们得到健康的成长。”刘大哥说,他每天拿着吸管教小儿子吸牛奶,每吸一次伸出大拇指鼓励,锻炼他的吞咽功能。通过8个月的引导,小儿子终于能把牛奶吸进嘴里了。后来,他还学会了自己吃饭。
“家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港湾”
从2008年创立“模拟家庭”至今,一批又一批被亲生父母遗弃的残障孩子,在这里找到了他们的“爸爸”“妈妈”,享受家庭的温情和父爱母爱。这其实是孩子们真正意义上融入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平时正常上课,周末“爸爸”“妈妈”会带着孩子们去逛公园、坐地铁、去菜场买菜,学会认识社会、与人沟通、理解与包容。等孩子们年纪稍大了,就接受技能培训,走向一些公益性岗位,开始立足。
“家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港湾,”儿童福利院院长王颖涛对这一点感触很深,他说:“我们的很多孩子都是因病或先天残疾被父母抛弃的,可以想象一个家庭因为没有经济能力医治孩子时的绝望。但作为父母,应当明白只要生下孩子就得对他的生命负责。原生父母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一旦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我们后来做得再多也难以修复他们心灵上的创伤。减少家庭遗弃,才能从源头上给孩子带来幸福。”首席记者宋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唐明军)2016丝博会暨第20届西洽会在西安开幕。来自安康的一些特色食品,表现出中国硒谷特别的“新”意,给本届丝博会增色不少。安康山美水更美。来自安康岚皋和旬阳的三个品牌“山泉水”,给...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