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亦仁亦德窦应昌

来源:各界导报 2016-04-22 21:07   https://www.yybnet.net/

——访“辛亥革命老人"窦应昌孙女窦昭德

青年时期的窦应昌

1922年,陕西省长兼陕西省督军刘镇华苛政虐民,陕西议员提出弹劾案。刘镇华委托河南在京议员郭某以银币500元相送,窦应昌严拒不受,坚决以“苛政殃民、横征暴敛"的提案予以弹劾。

大总统选举前,窦应昌一看参议院副议长吴景濂派人行贿,诱劝自己选举曹锟,遂将万元银票扔到地上,怒斥:“节操一失,生命就等于死亡,焉有日后乎?"选举会上,窦应昌登上主席台,当众质问吴景濂为何派人行贿。当时的《朝日新闻》以“此老倔强乃尔"为题刊文大加赞扬。

□记者 张宝勤

1981年,陕西省委确认窦应昌为“辛亥革命老人"。百度百科称:窦应昌一生“秉性刚直,守正不阿;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忧国忧民,亦仁亦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窦应昌(字瑞卿,号敬斋)1871年出生于陕西凤翔县柳林镇宋村,1951年逝世,担任过中华民国参议院议员、孙中山总统府顾问、杨虎城陕西省政府顾问,著有《孔子年谱》,参编过《总理年谱长编》。

近日,窦应昌的孙女、年逾八旬的西安44中退休教师窦昭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了这位“辛亥老人"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

书法刚硬 为人耿直

窦应昌的斗室里,始终挂着“天下为公"四个字。这是当年窦应昌和中山先生切磋书法时,中山先生赠与他的墨宝。而窦应昌则应中山先生的要求,书写了“山海关"的横幅。

“你爷爷公务再繁忙,每天坚持早起两个小时读书写字,哪怕冬天再冷,夏天再热,都从不间断。"奶奶曾这样给窦昭德说。

窦应昌的书法在欧柳根基上,复变法颜鲁公,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极具“刚、硬、严、谨"的正派风格,真所谓字如其人。

1922年,陕西省长兼陕西省督军刘镇华苛政虐民,陕西议员提出弹劾案。刘镇华委托河南在京议员郭某以银币500元相送,窦应昌严拒不受,坚决以“苛政殃民、横征暴敛"的提案予以弹劾。

大总统选举前,窦应昌一看参议院副议长吴景濂派人行贿,诱劝自己选举曹锟,遂将万元银票扔到地上,怒斥:“节操一失,生命就等于死亡,焉有日后乎?"选举会上,窦应昌登上主席台,当众质问吴景濂为何派人行贿。当时的《朝日新闻》以“此老倔强乃尔"为题刊文大加赞扬。

为国育才 其乐无穷

窦应昌16岁中秀才,19岁承祖业教书,26岁中县拔贡第一,27岁考中丁酉科举人。晚年担任凤翔中学教师后,他感慨万千地说:“周而复始,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其乐无穷。"

1928年,窦应昌为继承中山先生的遗志,捐资在柳林镇宋村村西严家堂菩萨殿筹建了“中山小学",委托严进轩负责具体办理事宜。

20世纪30年代,年近古稀、担任省政府顾问的窦应昌,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暴行,不遗余力地在宋村创办了诚敬小学,即今宋村小学。当时,于右任、杨虎城为支持窦应昌的义举,也各捐100元大洋。

在窦应昌的倡导下,他的子孙、门生和乡里先后3次捐款兴学,将宋村小学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3层教学楼,并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之意,将校名改为“明德小学"。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宋村先后涌现出大中专以上学生260多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14人。

1948年,患病在身的窦应昌拿出最后一点养老费200块大洋,在柳林镇窦家庄祖居地修建了窦氏祠,即今窦家庄小学,以倡导尊祖敬老之风。此后,窦家庄涌现出博士后等高级知识分子多名。

多方奔走 救济饥民

“你爷爷窦举人是个大善人,民国十八年、二十一年年馑时,救了很多人的命啊!"窦昭德常常听宋村的乡亲们这样说。

1929年(民国十八年),西北地区遭遇多年不遇的旱灾。其中,陕西最为严重,秋夏两料庄稼不仅没有收成,连种子都赔进去了。饿殍载道,哀鸿遍野。许多妇女、儿童、老人被饿死,卖妻鬻子者比比皆是,其惨状令人触目惊心。

正在北京的参议院议员、孙中山总统府顾问窦应昌得知后,心急如焚地对老伴说:“陕西灾情严重,我必须马上回去,家就交给你照料了!"

回陕后,窦应昌与焦子静及省政府人员组成陕灾急救会,自任办公室主任兼山西永济妇孺收容所所长。这段时间,他奔走于京、津、沪、穗、豫、晋、陕七地了解灾情,呼吁捐款,请求赈灾,忙得每天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陕西省政府每月发给他的80元银币,窦应昌也悉数捐给了饥民。

3年后的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陕西的延续灾情更加惨重。窦应昌又以急救会代表身份,与朱子桥一道向南京政府及华洋义赈会报告了陕西的灾情,争取到一大笔赈灾款项,使大量饥民得到救济。

经历过这两次年馑的陕西人都记忆犹新,窦应昌的老伴更是印象深刻。窦昭德至今清晰地记得奶奶给她说过的那句话:“一提那两次年馑,我头皮都会发麻,惨得很啊!娃呀,吃馍再不敢掉馍蛋蛋了。"

宣讲国学 支持抗日

晚年的窦应昌时刻不忘启迪唤醒民众,深入浅出地宣讲国学,讲中庸和睦、仁爱仁义、尊老爱幼、多行善事。他常常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1930年前后,经林森、于右任等人举荐劝邀,窦应昌担任纂修,与当年追随中山先生诸元老一起编写《总理年谱长编》。虽然薪俸待遇较低,且步行上班,但因供职于热衷的事业,倒是敬业又惬意。

担任纂修期间,窦应昌与同仁创立了“石城诗社",又同孔子后裔孔德成建立了“首都庚子讲经会",定期在夫子庙朝天宫讲解国学,集研经义。

卢沟桥事变后,担任名誉纂修的窦应昌离开南京回陕西,决心以“晚年服务于桑梓、宣传抗战为己任",先后任“中华国学社"常务理事等职。与刘治洲在西安碑林创办国学讲习所,窦应昌任监事长和主讲师,宣讲国学,宣传抗日。

回到凤翔后,窦应昌主持陕西国学社凤翔分社事务,并创办“庚子讲经会",任凤翔县修志馆总纂等职。除平时参加地方公益社会活动外,利用一切机会宣传抗日。他说:“民族危亡,匹夫有责。有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延续史,一定能战胜日本侵略者。"

为了宣讲国学、支持抗日,从纪念总理周会到体育运动盛会,从学生课堂到群众集会,从乡村庙会到田间地头,他的身影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要是爷爷活着,一定会到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去讲学!"窦昭德若有所思地说。

生活简朴 忠厚传家

窦应昌家的厅堂取名“无逸堂",上下联分别为“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他以此自律,严格要求子孙。他常常说:“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

窦应昌生活简朴,从不讲究吃穿,而且平易近人。虽官至参议院议员,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地工作,但所住房屋没有一处属于自己的房产。几大车的书,是他的全部家当。

“1949年暑假,我和弟弟嘉德要从凤翔县的爷爷家去西安上学,爷爷奶奶却要从这里回宋村安度晚年。我不理解,爷爷为什么要回乡下呢?"窦昭德回忆说,原来凤翔县行司巷23号的“家"是爷爷典当的,到期后房主要收回。

窦昭德告诉记者:窦应昌每次和子孙们从县城坐车回宋村,车刚到村东,他就会要求所有人下车,步行到村西的家里,途中遇见老人、乡亲要主动打招呼,嘘寒问暖。这些生活琐事,折射出窦应昌的平民本色。

新闻推荐

洛南县团委五大举措带领群众脱贫

洛南县团委联系渭南师院学生到鞑子梁摄影创作本报讯(廖娟邱红波实习记者邵丽娜)4月20日,位于洛南县石坡镇李河村的鞑子粱旅游、写生基地定点接待农家又迎来了150多名游客在此用餐。自共青团洛...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让大数据在路上飞2016-04-28 21:07
评论:(亦仁亦德窦应昌)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