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关中民俗风情的剺面坊
本报记者 刘天佑 摄影报道
小丘刀剺面是陕西关中西部的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特有的一种传统特色面,具有很强的品位感与叙述性,在铜川乃至关中平原上,刀剺面长期以来都是关中民众居家待客的常例,刀剺面讲究巧妇擀面,“擀成纸,切成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挑不断,锅下面,后锅煎汤、臊子为荤,酸汤为素,佐料不同,风味各异,农家长面,具有蒸、细、长、筋、面浇汤,宽面干调,在婚丧、逢年过节、孩子满月、老人过寿、迎接亲朋等重要场合都离不开,刀剺面的“剺”字,其起源甚早。早在先秦时期,传统的农耕文化背景下,关中平原的民众在收割、种植等劳动过程中,以“剺”为意,借助收割工具划过禾谷发出的声音,以象声的方式创造了“剺”字,根据《说文解宇》等专业文字考辨的史料和图书记载,“剺”字在中国文字的演进中,其意象征着“五谷丰登”的民俗寄望。
小丘刀剺面的发源地小丘镇,在地缘位置中,属于铜川市的行政区划以内,又毗邻文化古都西安,铜川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最为有名的当属兴盛于唐宋时期的“耀州窑”,尤其是西汉以来的“丝绸之路”文化,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政治群体、商业群体的关注和交集,这给小丘刀剺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为小丘刀剺面走出陕西,走向中国,知名于世界提供了温床和文化积淀的背景资源。小丘刀剺面形成于先秦时期,因古人从农具切割划过作物发出的“黎黎”(音)声音,故而以“剺面”为名,作为农人献祭、王族祭祀中的主要祭品之一,随着丝路文化的兴盛,“小丘刀剺面”已经在工艺上和制作上更加精进,在刀法上融入了当时农林田垄的意味,用宽刀剺面,细切成丝,又融合了西域客人好肉喜荤的饮食风格,形成了风味多样、食法多样的新风格,吸引了大批的外来客人踊跃食用,小丘刀剺面也因此蜚声三秦,成为关中人居家待客、主要礼仪仪式中的主角。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小丘刀剺面,发扬光大小丘刀剺面,耀州区在小丘镇通往红色照金的旅游线路耀旬路路边修建了小丘剺面坊,其建筑形式古朴典雅,别具地方特色,既展现了小丘刀剺面的制作过程,又给人们带来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也为小丘剺面走出耀州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新闻推荐
楚少辉清明节是一个没有祝福的日子。我的先生,您在那儿过得还好吗?明月清风的今天,我又一次遥见您“香烟缭绕,深思运筹”、“抿着小酒,谈笑风生”的身影。2000个日日夜夜,您睿智慈祥的音容笑貌时常萦绕...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