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将青春献给“三线建设” 40多年后已满头银发85位老知青 重聚勉县艾叶口

来源:华商报 2016-04-19 15:24   https://www.yybnet.net/

40多年前,380厂的职工在老厂区合影资料图片

4月16日,在老厂区的招待所门前,老人拍照留念本组图片由华商报记者 王亮 摄

在老厂区的宿舍,寻找自己的青春回忆

“四十五年催人老,四十五年其实只是一瞬间,催熟了白发,催皱了面颊……一瞬间春风吹进艾叶口,再也不走了,永远住在了我们的心头。”4月16日晚上,一位老者朗诵起这首《春风掠过艾叶口》的散文诗时,在座的老人们纷纷落泪。当天,85位在上世纪70年代在勉县茶店镇艾叶口村支援“三线建设”的老知青,回到故地,寻找属于他们的青春记忆。

40多年后 他们再相聚

“艾叶口,我们回来了。”4月16日上午,当满载85位老人的大巴停在茶店镇艾叶口村原380厂的老厂区时,这群老人迫不及待地冲下大巴,四处寻找着自己当年熟悉的老房子。

虽然艾叶口村在309国道边上,如果没有村民指引,仍然少有人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生产飞机叶片的工厂,代号380。此次前来,老人们就是想看看曾经工作生活的地方。大部分建筑还在,只是另作他用。

“这是食堂,当年我们只吃米饭,中午就一个菜。”“这是招待所,我在这住了3个月。”“这是当年我们女工的宿舍,还是老样子。”老人们健步如飞,一路寻找。“这里以前是厂房,现在变成了仓库。”一位老人隔着紧闭的大门,焦急地朝里面望去,感慨地说,当年就是在这里工作。

谭阿姨已年过六旬,这次专门从北京赶来参加这次聚会。“当年我是卫生院的护士,宿舍还在。”说着,谭阿姨顺着楼梯,爬上二楼她曾居住过3年的宿舍。谭阿姨不停让同伴为她拍照,“离开46年了,和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合个影,留个念想,下次再来不知道是啥时候。”谭阿姨说。

为吃一碗面条 曾步行8公里

高秀莲今年64岁了,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一直想有这样一次聚会,到我们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看看,我们把人生最美好的年纪都留在了艾叶口。”高阿姨说。

高阿姨说,上世纪60年代,在中国的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的大山深处有一千多个像380厂这样的工厂。由于历史的原因,“三线建设”曾经是个神秘的字眼,如今也鲜为人所知。“三线工厂的员工表面上或许与本地居民没有太大区别,可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在内心深处,藏着许许多多值得回味一生的珍贵记忆。”

1968年,高秀莲和其他人一样,从全国各地赶到勉县茶店镇艾叶口村,参与“三线建设”。“我从延安过来的时候19岁,当时别说艾叶口,连勉县都没听过,反正都是参与国家建设,坐着火车就来了。从西安经宝成线、阳安线,一路颠簸到略阳下车,四面全是山,以前哪里见过这么大的山,当时人就蒙了。有些人带着的小孩只有七八岁,看到大山就哭了。”高秀莲说,来到艾叶口后,一片荒凉,除了工作以外,基本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当时这里的主食基本都吃米饭,为了吃一碗面,周末时需要步行8公里到勉县县城。”

从1970年开始,知青们陆续离开,1973年,工程下马,所有人分散到全国各地,大多失去联系。2015年,当时微信上只有8个人,她就通过这8个人,找到当年的同事近100人,高秀莲感慨说,“我们组建了一个微信群,380群。在找人的过程中,我们找到电话打过去,只要一提380,大家马上就熟悉起来。”

从去年年底开始,他们便计划组织一次聚会,商量回艾叶口看看,大家都很赞成。“我们的青春都在这,这种感情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高秀莲说。

带上女儿 看当年工作的地方

易学书阿姨年过七旬,听说要组织重返艾叶口的聚会,她便早早安排,特意从河北廊坊赶来,她带着女儿一起,让她感受父母当年的工作的

环境。

1968年,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的易学书追随丈夫的脚步,来到艾叶口,被安排在茶店中学教书,女儿也在艾叶口出生。“这次回来,一是想看看当年工作的地方,还想让女儿看看他父亲当年的工作环境。”易阿姨说,丈夫已经不在了,他生前一直想回艾叶口看看,心愿却未能达成。这次专程带着女儿回来,也算圆了老伴的心愿。

看完艾叶口380厂的老厂区后,易阿姨带着女儿孙女士赶到茶店镇,寻找当时曾经教学的茶店中学,“这个桥还在,以前就是从这个桥上到你爸的厂子里。”易阿姨一边四处寻找学校,一边给女儿指路。在茶店镇上,易阿姨步履矫健,四处打听,得知学校已在原址重建,易阿姨一路小跑,终于找到学校。当天正值周末,学校大门紧闭,在门前和女儿合影后,易阿姨不舍地离开。

“满足了,了了丈夫的心愿,也让女儿看到了她父亲当年工作过的地方,这趟没白来。”易阿姨说。在女儿孙女士看来,这次行程对她的触动也不小,“以前只听父母说,这次来才能真正体会他们那代人的辛酸。”孙女士说。

午饭订盒饭围坐一起体会当年

午饭时间到了,为了体会当时一起吃饭的感觉,他们专门订了盒饭,大家随意围坐在一起,回忆当吃食堂的往事。

当天晚上,在汉中一家酒店,380厂的同事坐在一起,畅谈当年艾叶口的生活,朗诵自己创作的作品,说到动情处,老人们泪眼迷茫。

一位老人朗诵道:“四十五年能让铁树开花,四十五年能让汉莲发芽,四十五年催人老,四十五年其实只是一瞬间,催熟了白发,催皱了面颊,四十五年让地老天荒变成了现实,四十五年让思念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扎下根埋下子枝繁叶茂。一瞬间春风吹进艾叶口,再也不走了,永远住在了我们的心头。”

又有人说,四十多年弹指间,他们个个虽已银发鬓鬓,可他们永远拨动着艾叶口清清小溪奔淌欢唱的心弦。“我们青春的年轮,与陕北、陕南大地亲吻,我们经历了延安风霜雨雪的浸润,我们骨子里植入了秦人的直率与苍劲,人老了,发如银。记得身边这条小溪,它快乐地在我们身旁轻声歌唱,记得吗,我们在这儿洗过衣裳,男生在这儿击石、追逐,女生们欢快的笑声,淹没了流水的波浪。”

“我们走了,可能永远再也来不了了,可是春风没有走,不用历史替我们记住,也不用儿女子孙为我们赞颂,我们自己就是丰碑,倒了就倒了碎了就碎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香如故……”另一位老人说。华商报记者 王亮 

新闻推荐

本周六进工厂 实不实惠让价格说话水曲柳客厅三件套3.5折 只要6888元

本周六早上8:30,跟华商报“进工厂买家居”,享受超低出厂价!报名参与活动,将有大巴车带您逛工厂,参与活动的业主,我们都将提供午餐和零食。本活动全程免费,不收取任何费用。华商报还对本次活动提供全程监...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将青春献给“三线建设” 40多年后已满头银发85位老知青 重聚勉县艾叶口)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