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梁村,因传说古柏梁台遗址就在附近而得名。在《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1986年)中,在“东柏梁"词条下有这样的叙述:“清乾隆年间,以村建在西汉建章宫神明台遗址西南200米处,误认为是汉柏梁台得名柏梁台村,清末分为东西二村。"
柏粱台是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春建成的高台建筑,以登高望远观景游乐用。所谓高台建筑,流行于战国到西汉时期,是当时重要宫殿台榭多采用的建筑形式。公元前115年柏梁台建成,这一年正好是张骞出使西域,回归朝廷拜为大行的年份。也就是说,柏梁台的建成与丝绸之路的开辟恰好在同一个历史起点上。
【古桥遗址】石化大道西段路面拓宽施工中,西柏粱村的排水管道与石化大道排水系统在村口衔接开挖,在地下3米深处曾经发现一古桥遗址,据村民推断,这一木桥正是架在东西流向的一条河流之上的。这正与老人们口中传说的老河道不谋而合,成为古河道存在的一个有力佐证。还发现了长约2米、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木头,榫卯结构明显,历经岁月沧桑却木质坚硬、不曾腐朽。连同木头一起出土的还有长方形青砖和带子母扣的老砖以及瓦当残片,初步断定为汉代遗物,带子母扣砖疑为拱券桥洞所用。淤泥下方的黄色细沙,证明了这里以前是河道,这些木头很有可能就是搭在河道上的桥梁。据曾多年任两柏粱村党支部书记的武克清回忆,当年有一条老河道从南边的好汉庙村向北流经西柏梁村西北角,折向东流,绵延入河。老人们推断,这条河流或许是从长安境内的昆明池流下来的,一直流淌了两千多年。之后连同河上的桥梁一起埋入地下,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2009年10月25日西安晚报、西安新闻网对村北与石化大道衔接的出村口发现古桥遗迹的消息均作了报道。在村南田野里,村民陆续发现了五铢钱和铸币用的残破钱范,证明这里在秦汉时期属于上林苑,分布有官营铸币机构;而大量砖瓦、瓦当碎片的堆积,则证明村南在汉代有过大型房舍建筑的存在。
【风俗民情】老爷庙。清朝为巩固自身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在全国广大农村集镇大修关帝庙,用关羽忠君报国的忠义思想软化与清廷的对抗,削弱反清势力。民间习惯将关帝庙称为老爷庙。在西柏梁原来呈四方形的高墙围起来的村寨东门里,有一座关帝庙。关老爷红脸绿袍威坐大殿中堂,一手轻捋长髯,一手握《春秋》,关平周仓左右侍立,好不威严。关帝像前每日香烟缭绕,四季瓜果不断。后来破四旧,关帝庙神像被砸毁,庙堂被拆除,拆下来的房梁椽柱都拉到东柏梁的老爷庙(观音渡),改建成了一座小学,即现在的柏梁小学。
老爷庙会、姑娘会。西柏梁村有两大会,一是正月十五的老爷庙会,敬奉关帝。另一个是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的姑娘会。农历六月二十三,村里出嫁的姑娘都回到娘家团聚。因老爷庙会跟元宵节重合,逐渐合二为一,不再另过了。姑娘会由于时间恰在忙罢与秋收之间,正是人们农闲时节,因而备受重视。
【柏梁诗】柏梁诗最早出现于汉朝,是联句诗的一种,是一种句句用韵的特殊的七言诗体,又称为“柏梁体"或“柏梁台体"。《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说:“汉初四言,韦孟首唱,匡谏之义,继轨周人。孝武爱文,《柏梁》列韵……"柏梁体被认为是七言诗的先河,据说汉武帝筑柏梁台,与群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
【经济状况】西柏梁的改革发展是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缩影。首先是分田到户,实行两田制(口粮地和承包地),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是修路,以经济做后盾,在未央区和六村堡乡两级政府的领导和扶持下,村里将主干道全修成了水泥路,告别了坑坑洼洼、积水难行的“龙须沟"时代——过去村里几条大街坑洼不平,还有几个大坑常年积水,遇到大雨常常漫溢成灾,沿路村民苦不堪言。为了感谢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村民们敲锣打鼓给上级政府送去写有“路通财兴"的匾额。随着道路的畅通,家庭经济的路子也随之拓开:二队龙娃等收废纸条专业户不断引进,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收纸、收塑料队伍。在一队队长武克清带领下,压、换挂面生意风生水起,带动了四队与之竞争。村上个人买汽车、拖拉机用以跑运输的活路逐渐兴起。建筑队搞副业形成强大的集体经济生力军。当时一队共有六个建筑队,在车辆厂打工挣钱。个人兴办个体厂也应运而生,每年向集体交纳500元管理费即可得到集体的大力支持。年终座谈会由村上给各“单位"下达指标任务。“九二"社教时,西柏梁村的社火耍红了整个六村堡,村带头人作为典型在区上作了经验汇报。1975年前全村全年收入不到5万元;80年代经济搞活后,1982年经济收入翻番还要多,超过12万元。
新闻推荐
□记者唐冰今年起,二孩政策全面放开,“生还是不生"成为摆在众多年轻家庭面前的一道选择题。“家里长辈都希望我们可以再生一个,但是现在养孩子的成本实在太大了。&rdqu...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