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汉时期,汉长安城所需的大量生活物资,汉武帝派人在渭河以南开凿了一条东西走向与渭河平行的人工大渠,即关中漕渠。漕渠的渠首在今日咸阳市渔王村西北方。引渭水东流,经沙河滩、八兴滩、中营、新筑、渭南市、华县至华阴县的三河口又注入渭河,然后流人黄河。漕渠在西安一段,由今日中营、西营村中间,T字形往南引至汉长安城北门(厨城门)外的运粮河。
今日师道口村村西河岸下为当年漕渠的渡口码头。几百年后因渭河北移,当年渔王村西北的渭水已无法进入漕渠,因此漕渠渠首不得不往西移至3里多远的沣河入渭处,因而隋、唐以后,漕渠注入的是沣河水。后来废弃的漕渠遗址,在西安地界,废弃的漕渠被后人称为沣河。关中漕渠遗址,今日清晰可见,1985年西安文物考古队拍摄了关中漕渠遗迹录像带。
唐朝时代,在唐村和曹堡之间沿漕渠遗址旁南北方向修有一条通往渭北拉煤的大道,人称碳车路,专为唐代的汉城禁苑运煤。碳车路遗迹一直到民国十年前后还存在。师姓人初来此地,就居住在距师道口今日村址往北一里远的碳车路边一个高台处,以打渔为生。一二十年后老弟兄三人及其后辈们开始垦荒种地,过上农耕生活。为防土匪强盗的袭扰,于是打围墙建房,才形成规模较小的村寨。因村址在汉城北城墙外的古渭河南岸下,村名便叫师家下头,就是今日师道口的前身。
约在1700年清康熙四十年,老弟兄中的老大老二先后去世,老三和两个兄长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后代们,考虑到地势低洼、距其他村较远不便,村小无发展前途以及其他方面因素,师姓老祖宗们决定另建新村。于是搬迁到南边不远处的古渭河南岸上,即今日村址,按南北方位另打围墙建村。因村址建在当年漕渠渡口边,故取名师家渡口,又因唐代碳车路大道通过古渡口,村名又称师家道口。初建村时老祖宗们为后辈着想,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年在村西南、东南及村中间、各栽了一棵清水槐树。这几棵象征师姓人的老槐,有的早已被雷击毁,村中间老槐树被胡宗南队伍砍伐,只剩下村西南角的大槐树残存至今,算起来已有三百多年了。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师姓祖宗已发展到第六七代,人数约四五十人了,这时的祖先们对初建的村子向南延伸略有扩展,重新另打一周整齐的城墙,正南开一土门洞进出,正北面封死。在村子东北的河上修了一座师家石桥,这便是后来师道口的规模。
师道口从建村至今已有300多年了。然而从清雍正八年(1730年)至道光十年(1830)的100多年间在官府的花名册上,师道口一直被记录为施道口、施家下头。其原因,有可能师姓太少名不见经传,南边不远的施寨村名声大,师、施同音,清朝雍正八年史官误将师记为施,师姓虽少,但属正统姓氏,居百家姓第369位,1830年师姓先祖们向官府正式提出改施为师。
【师家庙】现存师姓家谱:彦、宗、振、应、金、永、远、为、业。清朝道光十年(1830年),师姓南户已发展到第十代应字辈。当时村中的宗字辈、振字辈祖宗们,在改建村门,修筑吉利塔的同时,又在村门东侧约50米修了一座师家庙。
堆土成台,筑庙于台上。占地二分取名为“菩萨庙"。每年农历二月二是师家庙会。庙会一直延续了110多年,1946年因兵荒马乱,庙宇不再有人维护,师家庙从此废弃。
【南户祠堂】在当年建造师家庙的同时,南户祖宗又另外为南户修了一座祠堂,其位置在今日村民师乾丁庄基地的后半院。祠堂里供奉着南户七代以前各辈祖宗的神位。每年清明祭奠祖宗,村中社交聚会以及商讨南户婚丧大事都在这里举行。祠堂1830年建成,70年后的1900年,世态变迁,社会动荡,祠堂不再有人管理,至1910年前后倒塌废弃。
【大槐古树】在师道口原先老村西南角,有一棵老槐树,人们叫大槐树。这便是清乾隆四十年(1700年),师姓先祖们初建村时栽植的几棵清水槐树之一。至今仍存活着,算来已有300年了。
1991年11月,几个孩子玩火引着了树下的玉米秆,烧着了树皮,浓烟火苗顺着主干空洞的孔道冒出,村干部师永强、师忍奎同村民们将火扑灭,使古槐免遭劫难。1996年未央区文物局派人对老槐树勘察拍照,编号089挂牌,对部分部位用铁栏杆围挡保护。
【“厨城大桥"遗址】在师道口村村北约250米处(北三环北侧),2012年六七月份,西席村村民在自己废弃鱼池中发现古代“厨城大桥"遗址,挖出了直径约四五十厘米的圆木几根,另有圆铜钱币若干。经区、市、省文物部门来现场勘查,不能确认遗址规模、名称,修建及废弃年代。目前文物部门定名为“厨城大桥"予以保护。
新闻推荐
□记者李鹏唐冰近日,一则北京和颐酒店女生遇袭的新闻,引发不少网友对酒店安保措施的关注。根据北京警方调查公布的情况,事件系嫌疑人李某在酒店内发放招嫖卡片时将事主误认为是“同行&...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