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进行中
本报记者 滕兑现 通讯员 陈斌涛
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热潮,“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上山下乡运动中,北京28000多名知青落户延安。知青与延安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这片黄土地也为知青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当年的知青回忆起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心中充满着按捺不住的激动。贺敬之《回延安》“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表现了广大知青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眨眼之间,四十七年过去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历史已经成为人们历史的回忆。当年英姿勃发的小青年,如今,已经成为六七十岁的老人,有些年龄大的也陆续离世,抢救这段历史,为后人留下丰富的史料,成为一些有责任的组织单位和个人的夙愿。
二
2013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申请的延安知青口述历史实录数据库项目获得国家(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助立项。设立北京、西安、延安三个工作站。
“延安知青口述实录”作为知青记忆的微观历史,旨在“真实记录、客观呈现、追溯知青历史、弘扬知青精神”,用数据库的方式记录存储一代知青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广泛采集包括延安知青、村民、基层干部等相关人员的综合信息,翔实记录当年那段历史,为后人研究延安知青历史积累史料。
延安北京知青北京工作站由贾维岳负责。贾维岳当年是富县北京知青,放过牛、挑过大粪、当过生产队队长。他的爱人炎华和他是一起插队的同学,以后在陕西师范大学工作。2013年,当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申请的国家项目建立延安北京知青口述历史实录数据库,获得国家批准后。退休现居北京、担任北京知青富县联合会会长的贾维岳成为北京工作站的最佳人选。
三
贾维岳担任北京站的站长后,勤恳履职,在获得了北京知青卢卫东三十多年想尽千方百计、尽自己最大力量帮助当年插队的村民脱贫致富的事迹后,他决定带领摄制组从北京跟踪卢卫东到宜君县五里镇杨沟村记录这段历史。
1969年元月的一个寒冷的冬天,年仅16岁的卢卫东和他的姐姐一块响应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跟随着20000多名北京知青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插队,他被分配到了当时属于延安地区的宜君县五里镇杨沟村。卢卫东在杨沟村整整生活了十年。
1978年11月,他最后一个离开了杨沟村,返回北京。卢卫东返城后,在北京长途汽车公司当了一名汽车司机。不久,他停薪留职,做起了皮鞋生意,在他经营最好的时候,一年能挣五六十万元。卢卫东富了,他一直惦记着那些还生活在穷山沟里的父老乡亲。
1987年,卢卫东和他的姐姐卢志红带了十几万现金,想在杨沟村办一个砖厂,来帮助这里的群众脱贫致富。他们在这里进行了反复的考察、论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砖厂没有办成,卢卫东损失了七八万元回到了北京。
卢卫东一直惦念着他们,一直想为这些在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自己的人办一些事。1998年,卢卫东把生意交给朋友打理,他又携带了大量的现金,再次回到了杨沟村。经过思考,他决定在杨沟村办一个生态养鸡场,带动当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但由于人员、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养鸡场又失败了。几次的折腾,卢卫东损失了几十万元,但他帮助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没有变。
1994年,他第一次把自己曾经生活过的邻居的儿子欧友谊带到了北京,帮他在一家汽车修理厂当了一名修理工。山村孩子吃苦耐劳,欧友谊很快得到了老板的青睐,掌握了汽车修理的技能,逐步发展到汽车营销。目前,欧友谊在北京办了一个汽车修理厂,购买了两处住房并成了家。
看到山里的孩子有了出息,从那时起,卢卫东就把带山村的孩子到北京打工,作为他帮助村民实现致富梦想的一个途径。他在自己家里购买了一些被褥等生活用具,每从杨沟村和周边村带来一个山里娃,他就给备一份铺盖,帮他们找工作,提供吃住。
四
从过去到现在,卢卫东陆陆续续从杨沟村和周围的村子把98个山里娃带到了首都北京,使这些娃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有的还在北京成了家……带出来的孩子一个个成家立业,卢卫东依然蜗居在50多平方米的旧居里,有些人对他的这种行为很不理解。
宜君县政协副主席杨浩敏说,卢卫东的行为一般人是很难理解的,他一个人能力有限,但他把为群众办好事,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头顶一井天,心中想着蔚蓝……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郑昕张晨俊公兵天助自助者,凭借在生死战中完胜卡塔尔队,中国男足幸运搭上了2018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第三阶段的末班车。展望9月开启的12强赛征程,国足强敌环伺,任何一支球队都不是软柿子。若想再...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