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政研室调研组
做好留守儿童工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后顾之忧的有效手段。黄堡镇逸夫小学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管理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精心打造留守儿童快乐成长的“第二家园”,实现了留守儿童爱有所依、困有所帮、难有所助、学有所教,被省妇联授予“儿童成长家园”。
为留守儿童打造第二家园
逸夫小学是黄堡镇唯一一所寄宿制完全小学,有教学班18个,学生713人,其中留守儿童70余人。学校坚持将留守儿童管理融入整体工作之中,想方设法弥补他们生活上的不足、心理上的障碍、情感上的缺失。校长崔会婷说:“感恩每一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我们要踏着昨日的辉煌在今日起步,承载当下的使命向未来负责”。
“留守儿童之家”让留守儿童找到了家的感觉。2011年5月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现有固定活动室3个———心理疏导室、亲情视频室、图书玩具室。老师在这里与孩子们说悄悄话、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孩子们在这里看电视、看图书、玩玩具,还可与身在他乡的爸爸妈妈通电话、视频聊天。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组织机构,制定了管理、档案登记、谈心、帮扶、家长联系、应急等制度,并配有专门管理员,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活动。留守儿童宋宝宝说:“这里和家里一样,有电视、有玩具,还能看见爸爸妈妈。”
“筑巢工程”让留守儿童过上了与城里孩子一样的生活。去年2月学校申请实施了区慈善协会“筑巢工程”项目,大大改善了留守儿童食宿条件。整洁明亮的学生公寓里,带有防护栏的架子床上贴着孩子们的班级、名字,有的孩子还在床边贴上小小的贴画,显得十分活泼充满童趣。干净卫生的学生食堂,能容纳200名学生同时就餐。学校聘请了3个专业厨师,保证贪吃的孩子们每顿饭不重样,还为符合条件的留守儿童每人申请了年1000元国家“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留守儿童颜亮亮说:“这里有我自己的床和衣柜,还可以洗澡,比我家条件好多了,这里的饭比家里的好吃,我都长胖啦!”
少年宫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了集体活动的无限乐趣。2011年9月学校争取国家福利彩票出资10万元建起了逸夫小学少年宫,成立了26个活动小组,每名留守儿童都参加1—2个活动小组,他们和其他同学一起唱歌、跳舞、下棋,培养兴趣、发展特长,驱散了心中孤独寂寞,感受到了集体活动的快乐。家住马村的留守儿童王璐璐说:“家里只有我和爷爷奶奶,爷爷奶奶除给我做吃的外还要下地干活,根本没有时间陪我玩,村里也没有其他小朋友,我觉得很没有意思。在学校里和同学们一起玩,我很快乐。”
把特别的爱献给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像是没有父母的孩子,他们日常能得到的仅是生活上的满足,更需要的是心理和情感上的呵护。副校长赵福娥说:“我分管留守儿童工作五年了。我也是孩子的妈妈,知道他们的所想所需所盼。我一直在尽力满足他们的每一个愿望。”校长是这样说的,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是这样做的。
建立留守儿童帮扶机制。学校每学期开学对留守儿童进行摸底,建立档案和联系卡。根据留守儿童情况,建立教师帮扶机制。本学期,学校70名留守儿童分别由30名老师结对帮扶。帮扶老师负责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做好与其父母和监护人的联系沟通工作。
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专项活动。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五贴心”活动,即:“悄悄话”,孩子们向帮扶老师诉说藏在心底的秘密,老师做好对孩子的心理引导。“线上团聚”,孩子们用亲情电话免费与父母通话、视频聊天,感受父母来自远方的爱。“小礼物”,为特困留守儿童送生活和学习用品,为特殊留守儿童过生日。“去游览”,组织留守儿童参观市图书馆、耀州窑博物馆、国家粮食储备库等,到西安、延安等地旅游。“幸福快车——亲情之旅”,留守儿童乘幸福快车与在外地务工的父母团聚,感受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享受家庭的温馨与甜蜜、体会父母的艰辛与不易。
给留守儿童慈母的爱。四年级二班的梁小小,家住孟家塬,从没见过爸爸妈妈,一直由爷爷奶奶照看。去年爷爷中风卧床不起,70岁高龄的奶奶便将小小转到逸夫小学寄宿。长期失去母爱父爱的她,性格内向、孤僻、不自信、不合群,还有一些不良习惯。面对这样一个孩子,帮扶教师胡燕用母爱呵护、用品德感化,经常自掏腰包给小小买礼物,奖励她的每一次进步。在胡燕和其他老师的温暖呵护下,小小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也热衷于关心帮助同学,成了班里的“爱心小天使”。学校留守儿童之家的爱心墙上,贴着小小的一篇作文——《我终于找到了妈妈》。在逸夫小学,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建立留守儿童小厨房。学校针对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倍受宠爱、很少动手做家务、自理能力差的特点,建立了“留守儿童小厨房”,结合年龄阶段,教孩子们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如扫地、抹桌子、洗碗、擀饺子皮、包饺子,用电饭煲熬稀饭、蒸米饭等。每周组织留守儿童在“小厨房”开展活动,大家一起动手做饭、炒菜、会餐……培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习惯,体会当家庭小主人的自豪,分享家庭的快乐和温馨。
织牢织密留守儿童关爱网
学校在充分发挥学校关爱留守儿童“主阵地”作用的同时,积极与家长及监护人沟通、向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汇报、向社会宣传,积极构建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氛围,织牢织密留守儿童关爱网。
学校定期聘请省妇联专家为孩子们讲学、为老师作报告、为家长和监护人作家庭教育培训辅导。省妇联将学校列为“第五批儿童成长家园项目学校”。省委政法委、市区教育局、市区团委、市区妇联、市关工委等部门发挥各自职能,给予学校“留守儿童之家”一定扶持。2011年5月,王益公安分局在学校举行“践行为民服务零距离·关爱留守儿童公安民警在行动推进会”,慰问留守儿童50名;2012年2月,市公安民警关爱留守儿童新年励志会向学校40名留守儿童每人发放100元红包;2013年6月,黄堡镇在学校举办“关爱情·中国梦”慰问演出活动,市妇联、王益区领导捐款捐物;2015年2月7日,王益区创文办在学校举行“王益区志愿者温暖行动———我和孩子一起过春节”主题实践活动,为66名留守儿童赠送了羽绒服和书包;5月27日,王益区四大班子领导参加校“庆六一文艺汇演”,山东爱心人士胡袛光为留守儿童和特困生共150名学生每人发放助学金300元。据统计,2011年5月以来,关心支持学校留守儿童工作的政府部门、爱心团体达20多家,组织开展爱心活动23次。
大爱心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全社会的关爱与呵护,就像及时的春雨滋润着每一颗幼小的春苗。去年5月,四年级三班郭帅康同学被评为“铜川市十佳留守儿童”。孩子们用实际行动回报学校、回报社会、回报关爱他们的每一个人。
几点启示
逸夫小学用实际行动让留守儿童得到了家的温暖、爱的呵护,在为我们提供宝贵经验同时,也教授给了我们人间大爱。
启示一:善心。由赵福娥副校长亲自整理编撰的《校园里的妈妈》一书,收录了近5年来,学校教职员工和留守儿童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小小的篇幅写满了老师们的护幼之心———崔会婷与刘天天、赵福娥与杜小敏、郭爱霞与韦宝乐、梁娟与段强强、胡燕与史乐乐和梁小小等24个令人潸然泪下的无声故事。她们发自内心的善良,让孩子们在这里得到真情的温暖、真心的呵护。
启示二:责任心。从孩子们踏进校园第一天,全校教师就把“为你负责”担在了身上,他们加班为每个留守儿童学生建立专门的档案和联系卡,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显性和隐性心理压力,学校设立“心语室”,从心理和健康入手,引导孩子们走过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
启示三:爱心。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省、市相关领导和区四大班子领导亲自检查慰问,并和孩子们一起互动过节;17个党政部门整合各项专项资金,3个社会公益团体和10余位社会爱心人士捐款捐物,为孩子们创造更安心更舒适的成长环境。全社会共同参与,奉献爱心,让爱传播,让爱燎原。
启示四:决心。调研中,学校老师问我们,有没有办法让社会上没有“留守”儿童?我们回答,决心。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长期努力。现阶段还是应将其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思考,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结合上寻找对策。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更成为看护、教育留守儿童的“主阵地”。加强学校“软”、“硬”设施建设,配备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实行看护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建立学校对留守儿童管护和干预机制等,都应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注:文中留守儿童均为化名)
新闻推荐
玉皇阁大道中间隔离带种植的玉兰、红叶石楠、金贞叶,把道路妆扮的春意盎然。玉皇阁大道西支渠北片1800棵樱花树栽植现场通讯员张明杰宋佳聪坡头工业园区地处渭南市行政区域最南缘,是铜川南市区重要...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