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的榆林城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他的发展与市民息息相关。2015年,《华商报·今日榆林》从交通道路建设、工业、农业以及好人好事等多方面做了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弘扬道德新风尚,传播社会正能量。2016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城市交通建设、文明建设等,为打造建设全国文明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榆林“两会”召开之际,我们一起来回顾过去一年,对榆林有意义的大事小情。
1.“榆林煤”实现逆市增长
《华商报·今日榆林》2015年1月16日报道:煤炭行业疲软,榆林煤却较2014年出现同比增长。利用榆林煤、榆林兰炭两高三低(高发热量、高含油率、低灰、低磷、低硫)的特点,进一步扩大终端市场,将榆林煤、榆林兰炭推向全国各地。
意义:将榆林煤、榆林兰炭的特点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榆林煤、榆林兰炭,让榆林煤炭走向全国,打开销售市场。
2. 只有几个娃的学校 她独自教了10年
《华商报·今日榆林》2015年3月21日报道:19个春夏秋冬,她一如既往地坚持守在三尺讲台。对于目前现有的9名学生来说,她既是老师,也是家长。她表示,只要有一个学生,她都会坚持下去。她是横山县南塔办事处高圪垯村小学的民办教师杨增叶。
意义:用故事的力量去感染读者,让榜样的故事温暖人心。杨增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美践行者,传播了崇德向善、奋发进取的中国精神。
3. 治沙60年 榆林都有啥变化
《华商报·今日榆林》2015年7月28日报道:在榆林,一部生态建设史就是一部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史。从黄沙漫天到绿荫葱葱,从徒手造林到科技造林,森林覆盖率0.9%到33%的蜕变,先后涌现出了李守林、牛玉琴等一大批治沙英雄。
意义:强化了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坚定了人们尊重自然规律、建设生态文明的信心,营造了全民关注防沙治沙、支持防沙治沙、参与防沙治沙的社会氛围。
4. 红枣困境 丰收难增收
《华商报·今日榆林》2015年11月18日报道:枣乡陕北连续三年欠收,去年迎来难得一见的红枣大丰收。然而产品单一、粗放管理导致陕北红枣从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出现问题。佳县红枣的收购价从去年的每斤1.6元跌至0.6元,让不少枣农灰心。《华商报·今日榆林》开通帮农热线,帮助枣农销售红枣。
意义:3月16日,华商报记者回访佳县枣农曹师傅,他说:“有你们的帮助,我们的红枣才卖了出去,感谢华商报。”
5. 神佳米高速神木至佳县段通车
《华商报·今日榆林》2015年11月25日报道:2015年11月24上午11时许,省级高速公路神米线神木至佳县段(简称神佳高速)通车仪式在神佳米高速公路锦界北收费站举行。神佳米高速公路是陕西省“2367”高速公路网规划的一条南北纵向联络线,也是陕西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义:让社会各界了解神佳高速建设情况,通车后有利于拉动当地旅游消费。
6. 榆林海关揭牌成立
《华商报·今日榆林》2015年12月25日报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榆林海关开关暨揭牌仪式上,榆林市政协主席刘汉利和西安海关关长顾勤共同为榆林海关揭牌,顾勤向榆林海关第一任关长奚敏学颁发了任命书,至此,陕北的延安、榆林两市均设立了海关机构。
意义:榆林海关的成立将极大方便内地企业,报道让当地企业了解了报关需要哪些手续。
华商报记者杨虎元
新闻推荐
华商报讯(记者李小博)西安市各项占道施工陆续开工建设,导致施工点位多、围挡面积大。对此,西安市交警部门针对不同施工围挡制定“一点一策”的交通疏导方案,同时对围挡外的交通设施、提示标识进行统一...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