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被称作“看不见的杀手”,因为通过飞沫传播,传染性极强,稍有不慎就有被感染的危险。今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结核病医生是怎样工作的,并听专家讲讲如何有效预防和规范治疗结核病。
我国是结核病大国,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估算我国全人群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为392/10万,其中传染性肺结核患病率为100/10万,也就是说我国平均每10万人中有近400名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其中有1/4具有传染性。
3月16日,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到来之际,华商报记者走进西安市胸科医院,近距离目睹了结核病医生的工作状况,并通过与医生交流,了解了结核病患者的治疗情况。
压力大、经常熬夜者
成为结核病易感人群
据西安市胸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弓显凤介绍,西安市胸科医院是一所定点收治结核病的归口医院,从该院每年收治结核病患者群体看,不乏面临中、高考的学生,以及经常熬夜工作或打游戏的人。这类人学习、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加之饮食结构不合格、缺乏锻炼等,造成免疫力下降,成为结核病易感人群。近年来,该院收治的结核病患者有增多的趋势。
弓显凤表示,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曾经被称为“白色瘟疫”的结核病不再是不治之症,“可控、可治、不可怕”,越来越多的结核病患者经过规范治疗获得痊愈,重新开始新生活。可目前由于种种原因,仍有部分患者因为没有接受正规治疗而延误病情,有的甚至因不规范用药而发展为耐药结核,由于耐药结核的诊断复杂,治疗困难,往往疗程很长,耐多药病人一般需要18~24个月治疗,医药费是治疗一般病人的100倍左右,因此耐药结核病的治疗对个人、家庭及社会均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又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所以如果确诊为结核病,一定要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谨遵医嘱。
医生不仅要治病
还要关注患者心理
医生在治疗结核病的同时,还会花更多时间关注患者的心理,帮助其顺利回归社会正常生活。耐药结核科的医生马进宝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告诉华商报记者,很多人患结核病后情绪波动较大,行为不稳定。他们科室曾经收治过一位连家属和亲人都“敬而远之”的患者。对待这样一群容易被社会歧视的结核病患者,他们的工作需要的不仅是耐心和宽容,而且还要有责任心、同情心。
作为医生,马进宝只能格外小心谨慎。除了帽子、口罩,医生都准备了两套“行头”,进科室一套,离开医院时换上另一套。病人的唾液飞溅到头发上,也非常危险,因此医生换衣服前照例要洗澡。医生和护士们每次走入病房须经过3道隔离门,分别通过清洁区、缓冲区和污染区,有时护理病人还得戴上两层口罩、两层手套,每次完成护理任务后,都要仔细清洗双手。
结核科给旁人的感觉多少有些压抑甚至恐惧,但他们却习以为常,悉心照料着特殊患者的生活,为他们减轻疼痛,抚慰心灵,用爱心和汗水践行着南丁格尔精神。华商报记者 王蓓
华商报结核病病友圈继续开通
拿出手机打开微信,随时随地与名医做朋友,咨询完全免费
华商报讯(记者 王蓓)找专家只能去医院?你OUT了! 从上周开始,华商报在全省范围内推出首个结核病病友圈,这是一种全新的就医体验模式,只要拿出手机打开微信,就可以随时随地咨询病情。
目前,病友圈已经有近百位圈友,其中有专家也有患者。上周三,病友圈刚一成立,西安市胸科医院耐药结核科的主任许优就加入进来,他可是个大忙人,经常被同事们戏称不是在病房,就是在去病房的路上。但是在业余时间,他还是很积极地用微信回答患者的问题。“您好,我是许大夫,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您?”许优的每次回复问几乎都是这样开头的,让病友们倍感亲切。“我今年50岁了,女儿刚刚怀孕却查出得了结核病,现在精神压力非常大,听说整个治疗过程需要一年,非得这么久吗?”“是需要坚持服药一年,治疗规范的话大部分可以治愈,调整心态,积极面对。”这一句话犹如一剂强心针,让病友及其家属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除了许优外,首批加入结核病病友圈的还有西安市胸科医院副院长党丽云、外科医生任航空、四病区的医生吴璇,后期陆续还会有其他包括外科、影像科、营养学的专家加入进来。读者可以咨询有关疾病的任何问题,专家收到信息后,会在固定时间段内统一回复,重点是咨询完全免费。每隔一周,病友圈还会邀请诸如党丽云、朱昌生、苟超伦等业内权威专家进行微信健康讲座。行业动态、优惠信息也会在群里及时分享。来华商病友圈,与名医做朋友,你得到的福利可不是一点点。
本次结核病病友圈只是首个,后面我们还会陆续推出孕产圈、爱美圈、皮肤病圈、耳鼻喉圈……欢迎大家积极参与,同时欢迎各医疗机构与我们合作。参与方式:扫描右边二维码直接添加;或加小秘书微信(微信号:DS_901230),由小秘书添加进病友圈
新闻推荐
新起点、高目标 谱写大胸科的新篇章—记迁址后的西安市胸科医院
...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