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西安阎良的一个生态葬墓园宣传广告里的一句话,它在向客户诠释生命的真谛的同时,也传达着生态葬之自然美的精神理念。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生态葬,尽管生态葬在中国古时就有先贤的表率,近年来又经民间的倡导、政府的推动,但现实的情况却依然是不冷不热的一个尴尬状态。
>>先行的实践
一个树葬墓园的15年惨淡经营
又一个清明将至,渭北的荆山再次被绿色覆盖。来到阎良汉皇树葬墓园,接待华商报记者的是西安市阎良区殡葬管理所所长辛文森,他指着一片松柏成林的向阳坡地说:这就是树葬区,每一棵塔柏就是一个树葬位,不过现在用的还不多。
据介绍,这片占地约12亩的柏林,共栽植树葬塔柏2200多棵,从墓园里的树葬纪念墙上可以查悉,截止目前,以不立碑形式安葬在此的老人仅有11位,其中6位是3对夫妻,共占树葬塔柏8棵。
辛文森是2009年开始做殡葬管理工作的,他介绍,汉皇树葬墓园早在2001年就开始筹建,后来经变更、改扩建,2015年3月才最终建成现在的规模。据了解,最开始建这个树葬墓园的是一位姓李的私人老板,之所以建树葬墓园,是因为他“看准这个事一定有市场”。
2006年,汉皇树葬墓园收归政府管理,辛文森说,他来时阎良区正推行公益性公墓建设,因为树葬在当时还是个新事物,选择的人太少,就推出了一个树葬与墓碑结合的方式,他还把这种墓葬方式称作传统墓葬向生态葬的“过渡期”。
汉皇树葬墓园里安葬采用的是可降解的骨灰坛装骨灰,深埋塔柏之下,半年后骨灰坛即分解,里面的骨灰与土壤融为一体,成为自然的一分子。墓园工作人员沈文说,尽管选择的人很少,但只要有客户来咨询,他们都会首推纯树葬,从去年至今,情况有所好转,根据他的经验,一般文化程度高的人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华商报记者注意到,去年清明节时,在汉皇树葬墓园树葬的李清荣老人的事在媒体多有报道。老人是一名党员,临终前的愿望就是能用环保的方式将自己安葬,死后让自己回归自然。老人2014年10月份去世,2015年老人的儿子打听到汉皇树葬墓园,这才将老人的骨灰安葬在此。
>>强大的观念
“我怕人笑我给老人连个墓都修不起”
生态葬在百度词条里的解释是:人的遗体火化后,通过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处理骨灰,具有环保、节能和成本低等特点,目前的主要方式有树葬、草坪葬、花葬、海葬等。
“生态葬最早由一些环保人士提出,之后,政府相关部门倡导推动,但目前还很难被众人接受。”陕西省社会事务协会的齐荣说,虽然生态葬的形式早已有之,但提出“生态葬”这个概念也就是近十多年的事。而眼下的情况,有点像“剃头挑子一头热”。
事实上,有关生态安葬,一些地方已开始实践。南京市2014年开始对生态葬实施奖励政策,对选择“不留名、不留碑、不留灰”的生态安葬形式的,政府一次性给予每户1000元奖励,但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在于民众对于殡葬风俗的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
华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陕西省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生态葬的改革,尽管采用的方式、推进的措施各异,但遇到的难题却一致,那就是传统的殡葬观念。铜川市去年在大同沟公墓内建成了一座骨灰塔,这也是一种生态葬的方式,里面设置了6000多个用于存放骨灰的格位,时间过去了一年多,至今还未有一例骨灰安放。
“真的很难,观念的力量太强大了。”铜川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主任程达勇对华商报记者说,中国有句古话叫“入土为安”,就觉得把亲人的骨灰往格位里一放这样太草率。传统的殡葬观念是阻碍生态葬推行最难攻克的力量。
这种阻碍的力量辛文森也屡屡遭遇。“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怕别人笑我给老人连个墓都修不起。\’”2012年,在阎良区航空基地有一户人的祖坟要迁,他带着殡葬所的工作人员上门做工作,希望这家人将祖坟迁来树葬,半年多时间里来回跑了十多趟,每次只要一说起树葬,对方都会回应:这也太简单了,咱不能对不起先人啊。
齐荣说,厚葬传统由来已久,而树葬要的就是简化、节约,这几乎是对立的。她认为,在我国殡葬文化里“孝”字是核心,谁都不愿意因为“薄葬”被人指责埋不起父母。另外还有爱面子的心理,看到别人给父母建坟地、造豪华墓碑,就觉得自己不能比别人差,不然就感觉没面子。采访中,多数受访者表示对生态葬可以理解,但较难接受。一位在西安高新区就职的年轻人称,他不反对生态葬,但父母如果没这方面意愿,自己无论如何也不会为他们这样选择。
>>政府的作为
不是群众不接受,关键是咋做好服务
2012年,陕西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行城乡殡葬改革和公益性公墓建设的意见》明确,要大力推行生态殡葬、绿色殡葬。其中,在公益墓地建设标准中指出,城市公益性公墓以骨灰堂(壁、墙)安放以及深埋、树葬、草坪葬等生态安葬为主要形式。其中骨灰存放格位和生态葬墓穴数量不得低于墓穴总量的50%。
华商报记者了解到,生态安葬目前在陕西省各地进展的程度不一。据省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014年,全省的生态安葬数量只占到当年安葬总数的6%左右。渭南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一直在积极倡导生态葬的安葬方式,但截至目前除了少数几个县在小规模试点外,大部分县区还未开展此项工作。
阎良区是西安市开展生态葬较为成功的一个区县。除了汉皇树葬墓园,在荆山公益墓园里,草坪葬的墓位已达3500多个。华商报记者在这里看到,一个草坪葬占地不到1平方米,每个墓位上树着一块不大的木质墓碑,上面只简单地写明逝者的名字。
“除了积极宣传和倡导生态葬,我们还限定树葬、草坪葬的价位,让群众看到实惠。”阎良区民政局副局长林学华介绍,阎良区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公益性公墓,葬式改革也是新一轮殡葬改革的目标之一,为了鼓励农村人口火化进入公墓安葬,按每例2000元标准给予补助。
林学华表示,政府的推动力量在推广生态葬上不可或缺。要改变老百姓的传统殡葬观念是难,但还没有难到做不下去的程度,关键是看相应的服务能不能跟上。他介绍,除了把公墓建得漂亮,还要在后期管理上做到让老百姓放心。为了取得更多人的理解和响应,他们还用车免费把人拉到墓园实地参观。2013年,民政部在下发的关于做好清明节工作的通知中表示,将探索把骨灰生态葬法等纳入政府基本服务项目范畴,这意味着生态葬将有望由政府来买单。“就像火化倡导了多年,现在已为大多数农村人理解和接受一样,生态葬只要坚持政府倡导,社会参与,局面也将会打开。”渭南市民政局一位负责人表示。
清明习俗与变革的角力
生态葬节约土地节省费用
除了树葬、草坪葬等常见的方式,生态葬还有太空葬、烟花葬、气球葬等,在欧美一些国家常用的烟花葬,就是将死者的骨灰混入烟花中,之后由大炮或其他发射器射向夜空,在夜空绽放。生者在璀璨的烟花中,送逝者最后一程。
生态葬的提出与越来越紧缺的土地资源有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目前,每年全国死亡人口大约为890万人,按城市每个公墓占地1.5平方米(含绿化面积)、农村每个墓地4平方米计算,一年仅墓地安葬的死亡人口就约占土地2500万平方米。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关注,那就是不断上涨的安葬费用。据一项测算,城市居民购买一座普通的经营性墓穴平均约需0.8万元(含公墓管理维护费),加上遗体火化及其它支出,办一次丧事约支出1.3万元。而农村的丧葬支出也呈上升趋势,平均办理一次丧事的费用支出大约0.8万元。
“生态葬无论从节约土地资源,还是降低安葬费用上,都有明显的优势。”辛文森介绍,汉皇树葬墓园的一个树葬墓穴,加上墓材、种树以及人工费用,总共算下来也就是2900元,而一个草坪葬的墓位费用就更便宜。他举例说,阎良北屯村实施整体迁坟,原来600多座坟墓占地约40亩,迁到墓园采用树葬后只用了2亩多地。
政府民间协力推动生态葬
采访中,多数殡葬管理者都提及生态葬的制度设计。“生态理念并不是空穴来风,它需要相应的制度支持才可以转化为现实行动。”一位民政工作者表示,除了生态葬的现实功用,政府还应在墓地节约控制标准、管理服务内容等方面进行制度完善。
今年2月24日,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明确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价值导向,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树葬、海葬、格位存放等生态葬方式。意见明确将全面实行奖补激励政策,到十三五末,较大幅度提高节地生态安葬比例。
华商报记者也关注到近几年呈上升趋势的生态葬的做法。2009年起,北京市推出“零百千万”殡葬惠民工程,免费为逝者提供骨灰撒海服务,并负担两位家属参与或见证海撒全程交通费。到2013年3月的三年多里,骨灰海撒数量以每年1000份的速度增长,而此前每年最多不到200份。
除了政府的推动,我们还看到一些民间的力量在涌动。2014年,西安市户外运动协会倡议发起“天人长安,回归自然”的生态葬,目前已有2000多人积极响应,希望加入到生态葬行列中来。这种生态葬是将逝者的骨灰抛洒或埋在大山、森林、戈壁、沙漠等大自然之中,不占用一寸土地。
在汉皇树葬墓园的纪念墙上,偌大的墙面还只有寥寥几个名字,更多的还是那些等待填上名字的空格。问及何时这些空格里能填满名字,辛文森略显踌躇,他又向华商报记者提及“过渡期”,“希望过渡期不要太长,但这个东西也不能强塞给老百姓,只要是好东西,相信迟早会被理解和接受。”华商报记者 张小刚
新闻推荐
网购的手机咋会和快递员通过话网购的苹果手机被人调包,圆通快递已向消费者原价赔偿并赔礼道歉
华商报商洛讯(记者 陈永辉)商洛李女士在网上购买了一部苹果手机,快递发货过来,她却收到的是山寨苹果手机。事后,经过查询证实,李女士的苹果手机原来是在快递过程中被调了包。事后快递公司向李女士原价...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